按关键词阅读:
----中国青年报@古葭州:特色乡村旅游拉回村里年轻人//----[北 京 联 盟 http://www.010lm.com]
赤牛坬村民俗风情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 。 高波/摄
----中国青年报@古葭州:特色乡村旅游拉回村里年轻人//----[北 京 联 盟 http://www.010lm.com]
“沿黄最美驿站”——佳县“大美石窑” 。 高波/摄
----中国青年报@古葭州:特色乡村旅游拉回村里年轻人//----[北 京 联 盟 http://www.010lm.com]
泥河沟村千年古枣林 。 孙同学/摄“爷爷的爷爷就这样 , 奶奶的奶奶就这样……”
夜幕从四周山塬上徐徐降临 , 山塬合围下的小山坳瞬间华灯绽放——一群衣着质朴的老少农人扛锄扶犁、推碾吆牛 , 以最无华的方式演起了“爷爷的爷爷、奶奶的奶奶”们祖祖辈辈的农耕生活 , 和农耕生活所孕育的陕北民俗文化 。
这是在佳县黄河近岸土石山区里一个连名字都透着土气的小山村——赤牛坬村 。 但就是这个要多土有多土的土石山村 , 去年却接待游客30万人次 , 旅游总收入达600多万元 。
土土的舞台演土土的戏
“土”也是一种特色资源 , 就看如何开发利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县委书记刘生胜说 。
赤牛坬村是真“土”啊!它位于黄土高原土石山区 , 一道道土沟串起一座座土塬 , 村民土里生、土里长、土里刨食、土里埋 , 这样一辈又一辈地活在土里 , 穷在土里 , 挣扎在土里 。
七八年前 , 退休返乡干部“老高”带领村民做起了“土”文章——打造最土的乡村博物馆 , 收藏的都是最土的农耕“文物”:耙耱耕耘耧锄犁铧等农耕工具;婚丧嫁娶喜庆祭祀等生活器具 , 包括风箱扫帚烧锅灶 , 蓑衣麻鞋羊皮袄 。 仅陕北人早已弃之不用的“烂鞋”就收了上万双 , 专门布展成一面鞋墙 。
“老高”打造了最土的乡村民俗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 , 演员都是本村村民:四周山塬是背景 , 窑居枣树做幕布;推碾犁地皆场景 , 娶亲听房也是戏;半山半水做舞台 , 石磨石碾当坐凳 。
一位游客参观后感慨地说:土土的展馆藏土土的忆 , 土土的舞台演土土的戏 。
然而正是因为其“土” , 赤牛坬村却成了远近闻名的“民俗风情村” , 村民一举改变了“爷爷的爷爷、奶奶的奶奶”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生活 , 摘掉了祖祖辈辈们的贫困帽 。
就凭借着这土土的展馆、土土的演出 , 给村内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 。 旅游成了土山村的新产业 , 旅游更彻底地改变了“土山村” 。
村民的营生不再“土”了——耙耱耕耘耧锄犁铧进了博物馆 , 村民摇身一变经营起了窑洞民宿、农家乐 , 卖起了红枣、小米、原浆酒 , 养起了土鸡挂起了面(手工挂面) , 当上了导游唱上了戏(演员) 。
贫困村民高又则 , 靠从村里租的小吃摊卖小吃 , 去年一年纯收入达4万元 。 他的妻子乔桂莲通过参加演出 , 去年一年演出了200多场 , 工资就有5000多元 。
村里的年轻人回来了——开饭店 , 办旅店 , 干加工 , 搞服务 。 曾经贫瘠的“三空村”(村庄“空壳”、集体“空心”、民居“空巢”)因年轻人的返乡重新热闹起来 。
赤牛坬村第一书记李尚红说 , 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吸收群众兼职演员100余人;通过旅游农副产品开发中心安置从业人员30余人;旅游公司安置保洁、灶务、服务、管理人员60余人;发展休闲农家乐30余户 , 实现从业人数100余人;再加上来来往往的游客 , 村里每天熙熙攘攘 。
稿源:(中国青年报)
【】网址:/a/2019/0910/010news143955.html
标题:中国青年报@古葭州:特色乡村旅游拉回村里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