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水滴直播背后:商业与隐私的冲撞这才仅仅是个开端

360水滴直播背后:商业与隐私的冲撞这才仅仅是个开端

我们开始适应了让渡个人数据获取便利的服务,但如何界定隐私与商业的边界,还是个问题。

文|孙然





“我们必须承认这个错误,也希望改正这个错误。”这句表态源自360水滴直播平台的产品经理。12月20日,在“水滴直播事件”发酵8天后,360发出以一纸声明决定永久关闭水滴直播平台,让摄像头回归专注在安防监控领域,以此挽回遭遇冲击的舆论形象。而此时的360正处于谋求借壳回归A股的敏感时期。



360水滴直播背后:商业与隐私的冲撞这才仅仅是个开端




36氪联系到360集团公关,相关人士表示360方面目前不再就此事接受采访。

事件起源于12月12日自媒体人陈菲菲的一文《一位92年女生致周鸿祎:别在盯着我们看了》。文章指出,360智能摄像头链接的水滴直播平台,会导致人们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直播,特别是在健身房、饭馆这类公共场所。

显然360起初并未预料到事态的不可控性,在13日的媒体沟通会上,周鸿祎把矛头指向了黑公关,并表示水滴直播会继续做。

然而回顾矛盾的集中点,水滴事件会发生,并不是出于商业竞争层面的偶然。

2015年6月,水滴直播上线。这是一个购买360摄像头自带的直播平台,360给它的定位是“最火的直播生活秀”,在一份公告中,水滴直播团队表示此前决定把直播做下去,是因为看到了用户直播自家宠物、农民直播果园、中小商户直播店面推广的需求。

但在监控基础上添加直播功能,一直受到争议。今年4月,有媒体曝出360水滴平台直播全国多所学校、幼儿园的教师和宿舍画面,被诟病为侵犯学生隐私。彼时360紧急下架了相关内容,但水滴直播继续运营下去。直至这次,关于水滴直播所拍内容商业化的讨论,激发了用户的情绪点。

事实上,360并不是第一家尝试二次利用数据的公司,大量企业正涌入这块盲区摸索。在一个逐渐以物联网为基础设施、通过传感器采集数据来供养商业运转的社会,数据正不可避免的成为富有价值的资源和解读每一个人的语言。

只是如何平衡道德、法律与商业化,依旧是个无解的难题。

360水滴直播背后:商业与隐私的冲撞这才仅仅是个开端

水滴直播的争议 

水滴直播争议的核心,在于部分用户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现自己“被”直播了,这其中有购买摄像头自用的人,也有进入商铺后被购买摄像头的商家拍下直播的路人。

360水滴直播背后:商业与隐私的冲撞这才仅仅是个开端

360在回应中强调,智能摄像机出厂时的直播功能是默认关闭的,需要用户手动操作五步,并按照互联网直播相关规定实施严格的后台实名验证才能开启,否认了个人用户不知情开启的可能性。

但商用店铺直播路人,却成了水滴直播最大的漏洞。

由此引发的一点争议,是当直播侵犯到公共场所中普通人的隐私,这份侵权责任究竟应该由直播平台还是购买了摄像头的商户承担。

360曾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称,“360 智能摄像机的用户协议要求商家开通直播时,需要张贴提示贴纸,以告知顾客,如果没有张贴贴纸,水滴平台有权切段直播信号;部分商家在进行水滴直播时,没有尽到告知消费者的义务”。

从这则声明中看,360认为由于是否开启直播取决于购买摄像头的商户,这个群体应当承担由此带来的侵权责任。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认为,考虑到会有注意不到贴纸的人群,360采取的以贴纸告之路人的方式,并不能在法律上规避责任,而是需要获得每个人的被直播许可。至于责任方的界定,跟在电商平台买到假货该由平台海试卖房承担责任是相同的逻辑。“关键在于平台是否明知存在侵犯个体隐私的行为而不处理,而界定是否明知的方式,比如看相关的直播视频是否被平台推荐和置顶。”

在现实操作中,平台方往往不具备足够的资源和人力去监控所有内容,所以除非涉及黄色、政治这类敏感内容。“中国互联网圈对平台方侵权责任的界定普遍遵循《侵权责任法》和《网络安全法》“避风港”原则,即在平台明知、或者收到用户举报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这类处理,就被判定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观韬中茂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渝伟告诉36氪。

360的产品团队曾尝试用AI技术识别公共领域的人脸,进行模糊化处理,但处理效果不佳,促使360最终彻底砍掉水滴直播。

360水滴直播背后:商业与隐私的冲撞这才仅仅是个开端

隐私与商业的较量

尽管水滴直播称,此前一直以公益形式运作,并未商业化,但这个平台的开设意味着360试图让以安防为由头采集的用户数据能做其他用途,但这一步跨越,也成了水滴直播陷入舆论危机的源头。

摄像头监控和直播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前者对多用于安防,铺设的区域和用途遵循《安全技术防范产品管理办法》,但后者意味着商业化场景。显然,360做直播平台,是希望给此前主要用户安防监控的摄像头叠加上娱乐、营销这类商业化场景。

如今水滴直播上的不少商户,通过直播的方式获取流量来推广店铺,一旦涉及到流量运营,这就难免会发展成一门“生意”。店铺中“被拍摄”的路人,往往难以接受自己的数据被加以利用,推动商户的商业化。

水滴的碰壁也让周鸿祎反思这种模式的可行性:“以后会考虑直播单独做成一个产品,而不是让安防摄像头也有直播功能,未来可能也会在直播端给人脸打上马赛克,防止隐私侵犯。”

事实上,采集来的用户数据商用已经演变为一种趋势。如今热门的新零售、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创业风口正在勾勒出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通过前端的传感器采集线下数据,跟店铺的会员体系以及支付体系打通数据,以尽可能全面的拼凑出用户画像,为用户提供营销等服务。

在一位人脸识别从业者看来,隐私数据商业化在迅速推动的根本原因,是广告主、技术平台方和商家这三方面的利益是趋同的,“但用户诉求不一样,希望不花钱就能享受服务。”

但上述服务,譬如大数据商用最常见的落地方式“个性化精准推荐”,就建立在对个人数据的采集和商用上,横在企业和用户之间的问题,是对隐私数据的保护缺乏明确的边界和法律界定。

360智能摄像机的舆论风波,也让更多人关注到智能硬件普遍的隐私保护问题。

“采集隐私数据的传感器公司很多,但关键是看采集后如何使用,我们会在用户协议里说明数据只用于训练算法,数据所有权还是用户的。而360的问题是把一些人(不知情的被拍摄者)直播出来了。”一位智能音箱从业者告诉36氪。

上述人士经常被问及的问题,是智能音箱是否随时在采集用户数据,甚至在未唤醒的情况下。“目前包括亚马逊Echo和好几家国内的音箱在内,在未服务的情况下,两次唤醒之间采集语音数据的时间只有6秒。而且目前音频数据和重要的个人身份对不上号,不会形成多大的商业价值。”

可以预见的未来是,更多公司之间会做数据打通,更全面的描绘每个人的画像,目前的《网络安全法》已经允许一定程度下的脱敏数据交换,这是智能商业发展所必须的空间。

公认的一点是,中国人工智能的落地速度不亚于美国,甚至更快。而如何拿捏对个人数据的保护尺度,让立法跟上行业发展的速度,会是接下来最大的挑战。

360水滴直播背后:商业与隐私的冲撞这才仅仅是个开端

360水滴直播背后:商业与隐私的冲撞这才仅仅是个开端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360水滴直播背后:商业与隐私的冲撞这才仅仅是个开端

360宣布关闭水滴直播平台

360水滴直播背后:商业与隐私的冲撞这才仅仅是个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