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之战”的酸甜苦辣
《“荣誉之战”的酸甜苦辣》是由傻大方资讯,傻大方资讯,傻大方资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倾情呈现给您的。
正文开始:
光明日报记者 晋浩天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评职称是对他们一段时期工作成绩的检验与评价,更是一场“荣誉之战”。说起评职称,谁都憋了一肚子话。记者几经周折说服两位正处于职称评审关键时刻的一线教师(应采访者要求,化名甲、乙),诉说象牙塔内“荣誉之战”的酸甜苦辣,那些困惑、那些希冀,如何在改革推进的征途中化解、实现。
记者:现在评职称难吗?
甲:很难。每个学校情况不一样,学校内部各学院情况也不一样。以我所在学院为例,从十多年前开始,每年会从国内外知名高校引进若干名博士。现在,院内40岁左右副高职称的博士已有几十个,这么多的副教授都在排队评正教授,无形中增加了难度。
乙: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副高到正高这一阶段,要求复杂且难度大。
记者:难在哪?
甲:评职称最难的地方,在于设置的评价标准不太规范。例如,我们学院要求,评正教授时必须提供三篇代表作,其中必须有一篇在一级顶尖期刊上发表。因此,评职称时,唯论文论的导向非常重。另外,这几年评正高职称时,学校和学院都增加了教学权重,但对于教学成果的认定及其评价指标,仍没有实质性突破。
乙:我们学校在评职称时,也增加了业绩考核和主观评价,看似突出教学,实际难以量化。特别是当院系书记等带有行政级别的教师与我们一起竞争时,这些业绩更难以比较。而我认为,最难的在于评职称时间不稳定,今年从通知到开始评仅隔了一个月时间。而上一次评职称,还要追溯到三年前。
记者:最困惑的是什么?
甲:事实上,在学术研究中,论文只是一方面,还有很多其他成果也非常重要,例如获得省部级奖励的著作、研究报告,等等。但现在,我所在的学校中,类似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和论文不在一个级别上。
乙:要求五年年限是我比较困惑的地方。事实上,五年限制了一些优秀人才的晋升,影响了他们科研和教学的积极性。
记者:最担心什么?
乙:一是名额的问题。每次评职称时,学校给各个院系分配固定的名额,而如果学院近些年没有名额,那么即便院内有资历深、条件突出的教师,也会出现一直在等的情况。
二是职称评审环节的不公开、不透明。可以说,职称评审各个环节的详细信息,我们基本无从获知。同时,虽然是评价学术成绩,但“人情”却非常重要。现在,学校的职称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认不认识你、和你关系好不好,都是能否评上的重要因素。
记者:对于评职称,你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乙:透明度高一点。透明度不高,人情因素掺杂其中,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导致真正优秀的教师因没有被推荐而无法获得晋升。同时,希望政策可以更加宽松一些,对于发表论文数量多、质量高,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最好能缩短或取消年数限制,让一些真正优秀的人才及时获得晋升。
甲:不应过分突出论文的重要性,要建立更加多样化的代表作或相关成果认定标准,例如增加教学成果、科研奖励,甚至科研成果转化的比重等。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2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