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南京审判》昨晚正式“开庭”

《话剧《南京审判》昨晚正式“开庭”》是由傻大方资讯,傻大方资讯,傻大方资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倾情呈现给您的。

正文开始:





□紫金山/金陵晚报记者翟羽





2017年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八十周年,也是在南京对日本战争罪犯进行正义审判的七十周年。11月29日,话剧《南京审判》在紫金大戏院首演,该剧由江苏省演艺集团、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玄武区委、区政府联合出品。





给30万死难同胞一个交代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攻陷南京,对放下武器的军人和城中平民,不分老弱妇孺,进行了灭绝人性、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对无辜妇女的残害更是令人发指。9年后的1946年,经过艰苦抗战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中国政府和人民,与同盟国一起,对战争罪犯进行公诉与审判。





话剧《南京审判》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日军师团长谷寿夫被引渡来华,在南京交由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其进行罪行审判。《南京审判》的导演潘西平说:“这部作品表现南京审判是对30万死难者同胞的一个交代。否者,无法交代。南京审判更是给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画上一个句号。”此外,这部作品还蕴藏着编剧更为深刻的思考。“战争已经结束了,将来在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还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惨案呢?日本是不是能真正接受审判结果的公正性?”





形式感强、虚实结合





对话是话剧艺术最本体的艺术手段。话剧《南京审判》着重以角色之间的对话较量展现人物内心的冲突,以掷地有声的台词来感染观众。法官和战犯之间的对话,不仅关乎战犯的生死存亡,还关乎法律的权威能否树立。导演潘西平告诉记者,这部作品形式感特别强,演员直接诉诸观众,而不是通过与对手的表演折射给观众的。“这是对观众的一种强调,带给观众的冲击更直接,这种手法类似于电视剧的正反打镜头。”





导演告诉记者,在导演手法上,这部话剧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借用中国戏曲“虚拟性”的特点。法庭和监狱是主要舞台场景,是“实”的;其中,战争的场景和日本的樱花是谷寿夫想象的场景,是“虚”,这样使得舞台元素丰富多彩。





此外,这部作品在服装和造型上相当下功夫。谷寿夫出场的造型令人印象深刻,戴了一顶礼帽,拿着一个拐棍,抱着一个暖壶。在攻陷南京的时候,则让谷寿夫穿上日军军装,再现当年屠夫形象。





这部话剧更是灵魂的搏斗





在《南京审判》中可以看到江苏省话剧院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飙戏,大展表演功力。剧中特别展现了候补的年轻法官叶在增,在法庭之外与罪犯谷寿夫的论战,中国的法官们不但在法庭上以事实为基础、法律为准绳定了谷寿夫的死罪,还在一次次面对面的思想交锋和精神较量中,将其脱罪的防线一层层击溃。





这部作品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法官与一个战犯的对话。编剧邓海南告诉记者,在法官与战犯之间进行的是一场心灵的交战、智慧的拼搏和意志的较量。“不仅是语言上的交锋,更想表达思想上的交锋和精神上战胜了谷寿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