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运:我与我的“海上轻骑”

赛事期间下午2点左右,出海比赛的船队陆续归航,码头上逐渐热闹起来了。水手们开始畅快地喝起啤酒,进行归航后的狂欢。而在码头的一角,有一群人,穿着黑色立领防晒服,浅灰色短裤,默默地等待着赛船归来,为赛船进行后勤保障。

中国杯幕后技术团队—海上轻骑

他们是中国杯帆船赛的船务经营公司——深圳市海上轻骑帆船运动有限公司(下称“海上轻骑”)的员工,在中国杯帆船赛期间负责将近200条参赛船只的后勤保障和VIP接待。赵光运,是海上轻骑的船务总监,也是俗称赛船部的“船老大”。

 

赵光运:我与我的“海上轻骑”

每时每刻都在忙碌着

中国杯连续举办11年了,而在赛事期间每天引导所有竞赛船只归港、系泊、燃油补充、故障维修的工作,赵光运已经重复了十一年。

赵光运:我与我的“海上轻骑”

与大海结缘的开始

赵光运:我与我的“海上轻骑”

2005年,高中毕业的赵光运从湖北来到深圳,辗转换了几份工作,一年后最终来到大鹏半岛,机缘巧合地在朋友介绍下找到了一份跟帆船有关的工作。当时的大鹏半岛在行政规划上还属于龙岗区,赵光运无法想象到遍地是山头,住所附近还是泥巴路的地方是属于深圳的。

“从深圳市区搭车出发,走到盐田区还行,但是再往东走的时候,看到满地荒凉的景象,就感觉要奔溃了!”

 

时隔11年又8个月,赵光运对第一次来到大鹏半岛面试工作的经历仍记忆尤深。他没想到深圳还会有如此荒凉的地方;没想到在这偏乡僻壤中,人生第一次看到了大海;他更加没想到的是,人生从此便和这座半岛结下了深深的情缘。他一路见证着大鹏半岛逐渐繁华热闹起来,也一直陪伴着中国杯帆船赛从无到有共同成长起来。

 

如果说看到大海让生长于非沿海地区的赵光运无比兴奋,那么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赵光运只感受到无尽的茫然。“因为每一件事情我都没做过,我洗船都不会洗。平常洗车只需一个水龙头、一个刷子就可以了,但是洗船不一样,刚开始是真的什么都不懂。”

 

赵光运:我与我的“海上轻骑”

八年前的赵光运

2年间,赵光运迅速从见习水手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船员。他学习着克服晕船,学习天文气象、电路机械、导航驾驶等全方面的航海知识技能。巨大的学习和工作量并没有压垮赵光运,反而从高压环境中体现出了赵光运的潜力。

赵光运:我与我的“海上轻骑”
艰巨任务 使命必达

赵光运:我与我的“海上轻骑”

“在中国杯工作,我觉得我们的战斗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因为我们经常要处理一些突发情况,可能几天内必须要完成一个不可实现的任务,但我们都可以完成。”

海上的风浪无法估计,无论船长或者船员都必须随时面对未知的考验。

 

在一次中国杯帆船赛开赛前夕,赵光运和他的同事们合力完成了24艘赛船的所有配件组装工作,但在赛船准备出发以前,突然收到通知因为超强台风登陆深圳,需要加固所有赛船,并把船上的安全设备清除。

 

赵光运:我与我的“海上轻骑”

赵光运与同事讨论工作中

按照常规工作时间,需要2-3天才能完成这项工作,但是他们必须在一天之内把所有工作做完。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赵光运带领的10人团队一刻不停地加固船只防台的绳索、拆除帆船桅杆的的配件等。

 

“接到任务以后,作为船长,船相当于我的饭碗,我当然不能把饭碗打碎,而且我不能辜负公司对我的信任,以及自己要对得起自己的责任!”

赵光运没有迟疑、没有奔溃,默默地给自己下达死命令:“今天之内必须完成任务”。结果他终于做到了,在限定时间圆满完成任务。

赵光运:我与我的“海上轻骑”
与中国杯共成长

赵光运:我与我的“海上轻骑”

随时面临新挑战的工作状态在中国杯经常发生,11年来,中国杯茁壮成长,而赵光运也伴随着中国杯的成长,从一个毛头小伙子历练成为一名合格有担当的船长了。

2011年,中国杯组织“低碳万里行”活动,赵光运担任船长独立带领包括船员、媒体记者共20人的船队,围绕深圳、天津、三亚驾驶帆船航行一圈,共4000海里,历时2个月。

“赵光运是一个合格的船长,能够圆满执行大的航海任务。”这一次独立航海任务给张廷辉留下了深刻印象,张廷辉是海上轻骑的总经理,也是赵光运的领导,一路见证着他自入行起,从一名见习水手晋升为码头管理负责人。

 

张廷辉对赵光运一直委以重任,已连续3届中国杯帆船赛委派他负责管理博纳多40.7组别下的20多艘赛船。博纳多40.7组别是中国杯帆船赛最有看点、含金量最高的船队。每一年,赵光运都能不负所望完成工作。

赵光运:我与我的“海上轻骑”

人在岸边,心系海上

11年同成长之路,赵光运把人生中最珍贵的时间奉献给航海事业,奉献给中国杯,而中国杯也带给了赵光运无限的勇气。“在海上是没有退路的,遇到困难,只能选择迎面破解,必须要学会用多种方法去解决困难,而这些就会潜移默化带到生活当中。”

赵光运:我与我的“海上轻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