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副校长郝跃院士当选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主任委员
11月15日,九三学社陕西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约五年一界)在西安闭幕。会议选举产生了九三学社陕西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和出席九三学社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会议选举中科院院士、副校长郝跃为九三学社陕西省第十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还选举产生了副主委许春霞、赵力强、高岭、巨拴科、王晓萍、李敏、陈怡平,秘书长高辉。
九三学社简介:
九三学社是以科学技术界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九三学社前身为“民主科学座谈会”。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改建为“九三学社”。
郝跃简介:
郝跃,男,汉族,1958年出生,安徽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1月和1985年12月毕业于我校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分别获工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1年4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数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郝跃教授是微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著名科学家,国家重大技术研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他在新型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和材料、微纳半导体新器件和新材料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项(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项(1997年,2008年,2015年),2010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委员,《电子学报》编委会主任。曾是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96年1月起任学校副校长。
恢复高考40年|郝跃院士: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
“如果没有1977年高考制度的改革,如果再推迟几年,或许我就扎根西双版纳了……”
每当记忆长河中高考经历的波澜荡起,中科院郝跃院士心间,就像多年前头顶那方彩云之南缀满星的夜空,明亮,深远。
“5分+绵羊”少年和一捆没人要的“数理化”
郝跃祖籍安徽阜阳,1958年生于重庆,在重庆长大。“文革”期间,父亲被打为走资派,身为知识分子的母亲也受牵连被关“牛棚”。
整整10年,对于这个被打上“黑五类”烙印的少年,家中仅有的,就是父母留下的满壁书籍——郝跃安置心灵的唯一港湾。
“这就是我的少年时代,所有的时间与空间,无数个静谧的夜晚,书页中升腾起的墨香伴我入眠。”
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成长经历,塑造了郝跃“5分+绵羊”的性格。“学习特别好,没有造反精神,看书写日记,所有精力都用来啃书。父母虽受到过冲击,但却始终对党忠贞不渝,这种世界观深深影响了我。”
1974年,高中毕业后的郝跃因年龄小而无法招工,于是,初中起就痴迷无线电的他,在学校义务当起了电工。修理发电机、电动机、汽车电子器件这些,都难不倒这个16岁的聪颖少年。
本想等年龄满了就招工,然而,历史再一次调转了人生的船头——那一年,郝跃作为浩浩荡荡的知识青年一员,下乡走入云南昆明半山区的农村。
一到农村,郝跃便当上了知青生产队队长,他笑说,原因简单,同去的80多人大都初中毕业,高中生很少,大队的支书就说,“你文化水平高,就你当队长吧!”
农村异常艰苦的生活与高强度的劳动,对一个人意志的磨练是严酷的。稀里糊涂当上知青生产队队长的郝跃,在繁重的劳动锻炼中经受着不曾有过的洗礼,这令他的“绵羊”性格也悄然发生了质的改变。
一天,大队突然宣布队里的阅览室不办了,要改成仓库,队里青年可以去搬走自己喜欢的书。郝跃那天去得比较晚,走进那间常泡的阅览室,郝跃哭笑不得。所有小说、文艺类书刊,像《欧阳海之歌》《金光大道》《解放军文艺》这些,全被拿空。而数理化书籍,却齐齐整整码在书架上,一本不少。
没想更多,几何、代数、物理、化学……郝跃各抽了一本,用草绳随意一捆,拎回当知青时的家里,顺手丢进了床下的箱子。
1976年,随着青年大军招工,郝跃来到西双版纳的地质队,当起勘探工人。没多久,电工基础扎实的他又被调到地质大队去当电工。“我还参加过西双版纳景洪县电工大比武,就是踩着登高板登电线杆,看谁快。那时的我乐在自己的工作中。”郝跃的嘴角微微扬起。
当恢复高考的希望在遥远的天边升起时,本想一心一意当电工的郝跃,突然记起了从农村带来的那捆“数理化”,这套不到10公分高的铅字书,成了那时高价也买不来的“香饽饽”。
把丢失的时间夺回来
从1977年10月21日公布高考恢复,到12月10日开始考试,仅有40多天备考,必须与时间赛跑!
那时刚出《毛选》五卷,地质队员们晚上冲凉后要拿着板凳去参加集体学习,每晚9点半以后,郝跃才能开始专业课的复习。住在地质队用两米高席子一间间隔开、房顶一排相通的茅草棚里,为了不影响别人,不敢开灯的郝跃,就着微弱的暖黄色煤油灯光,要继续熬到凌晨3点。
“自己一夜之间成了高玉宝,‘我要上学’的念头如此强烈!”
恢复高考时,积压了十几年的青年至少有几千万人。考大学最直接最迅速地点燃了许多人心中的火把,也因此注定高考是一条严酷的羊肠小径。“当时我们地质系统有100多人考大学,考上的有两个,我是其中之一。”
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年轻人心中充满对革命的向往。“陕西延安是革命圣地,而西安离延安不远,西电又是所军校,专业还是我喜爱的无线电。”就是这样简单的原因,作为570万高考大军中的幸运儿之一,原本可以上清华的郝跃,踏入了向往已久的西电校园。
1978年2月,刚下火车迎面袭来的西北刺骨寒风,着实给了从热带来的19岁南方青年一个“下马威”。“但我心里是火热的,信念决定了一切——要把丢失的时间夺回来!”
在西电争分夺秒的学习情形,成为了郝跃终身难忘的记忆——
“那时经济改革刚开始,西电常停电,一停电,大家就不约而同点起蜡烛继续学。远望去,老大楼、西大楼、东大楼里烛火通明,汇聚成一道道载着知识报国梦的‘星河’。周六晚上学校有时会在操场上放电影,一些同学,比如王中林(现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4年期间没有看过一场,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
做一颗祖国的螺丝钉
那时,资源匮乏,基础设施条件很差,很多教材是刻蜡版油印的,听英语要用总也借不到的笨重大录音机。同学们的伙食,早上包谷糊糊咸菜,中午萝卜白菜,晚上白菜萝卜,一顿粗粮一顿细粮。但郝跃觉得,这都不是困难。
“毕业后,只要能发挥专业特长,无论戈壁大漠或深山峻岭,只要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哪里需要就扎根在哪里。爱国奉献的情怀灌注在了那代人的灵魂里!”谈到77级学生朴素的共同理想,郝跃语气坚定,“根本不会想太多,就是要做一颗祖国的螺丝钉!”
郝跃相信,自己上山下乡和当工人的4年没有白费。“我们那代人经历的种种,就像样板戏《红灯记》中李玉和要上刑场时,跟李奶奶讲的那句话——有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都能对付!”
郝跃院士带领团队进行氮化镓器件可靠性测试
1982年,毕业于西电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的郝跃一头扎进微电子材料和器件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这个“猛子”一扎就是30多年,随着一道道难题破解,探底“科研之洋”的数据被不断刷新。
针对新型氮化镓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攻关,郝跃带领团队相继提出一系列创新的高质量材料生成方法、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结构,微波功率器件的效率被提高至当前国际最高纪录73%,几乎达到了半导体微波功率器件电能转换的极限。成果被评价为过去10多年该领域的3项里程碑成果之一,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一项。
郝跃院士带领团队操作半导体设备
“微电子不微。”这是郝跃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基于半导体微电子技术的芯片加上软件构成了信息时代和信息社会科技文明的基础。所以,微电子技术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提起“挚爱”微电子,一生追求当好“祖国螺丝钉”的郝跃语速不由加快,“作为科研工作者,必须承担起自己的使命!”
面对教育事业的重要话题,郝跃眼中饱含期盼:“我们要在学生迈进校园后的每个细小的育人点滴中,注重启发他们融入国际化趋势,瞄准国际前沿,对标国际标准,敢于在更富挑战性的国际大平台上展示自己,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有大眼界、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的新时代青年。
郝跃院士接受中国科学报和学校宣传部记者采访
篇幅限制,部分文字为节选
通讯员:余沛明
文字记者:吴 华
责任编辑:田敬权
- 人大副校长刘元春隔空怼任泽平: 2017年的反弹不是新周期的标志
- 湖南通报“女生遭多名女同学掌掴”:校长降为副校长
- Facebook TIP项目成员达到500多家 沃达丰西电都已加入其中
- 活动回顾:计算视觉之“明日视界”主题讲座——西电站
- 我校副校长高子伟赴学校驻村工作点调研工作
- 【行业资讯】中国西电&特变电工,变压器技术新突破,不看你就OUT
- 喜讯|西电校友范国滨、杨孟飞当选两院院士
- 【校长随笔】孩子是特别的
- 东华大学原副校长江建明等人贪污受贿案一审宣判
- 西电人工智能学院焦李成教授当选IEEE Fe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