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场|是什么决定了我们买买买? 疯狂购物背后的心理学
﹃
特
约
专
栏
﹄
·
·
·
·
·
心
流
场
我们终其一生,
是成为自己。
欢迎来心流场,
一起探索自己。
公众号ID:flowfield
专栏作者:
梁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壹心理、在行入驻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又到了每年一度的双十一,天猫,京东等平台大力推出促销活动,营造了全民购物狂欢。
2017天猫双11仅开始3分01秒,交易额就突破100亿元。
截至11月11日13点09分49秒,成交额超1207亿元 ,已超2016年双十一全天成交额。
如果我们以为只有中国人喜欢买买买,那就大错特错了,外国人对于购物的疯狂并不比我们少,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黑色星期五”。
在感恩节后的第一天,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五,美国人会开始进行圣诞前的大采购,而美国商场也会在这一天推出大量的打折活动,以在年底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促销。因为美国商场一般以红笔记录赤字,黑笔记录盈利,因此,感恩节后的这个星期五被商家们称作“黑色星期五”。
美国“黑色星期五”的盛况比中国的双十一。不信你看图。
在感叹又买多了,要剁手的背后,是什么导致我们的冲动消费?
为什么我们本来不想买,但是看到周围的人都在抢,也会忍不住去看看?
买买买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狂欢氛围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感觉双十一就像过节一样。”我周围不止一个人这么感叹。
1. 商家营造的节日氛围
在双十一前的一段时间,天猫就开始到处做广告了。在各类网站和手机APP买下广告位,我们抬头低头都是双十一的广告。双十一当天,阿里巴巴更是买下了浙江卫视3个小时的黄金时段,邀请了各路明星,制作了一台精良的晚会来宣传双十一,其热闹程度堪比春晚。
2. 限时打折的紧迫感
天猫网站的色调一向是用具有冲击力的红色,双十一这天更是全站飘红,各种明显的折扣标识,再配上醒目的倒计时,营造一种只有24小时的紧迫感,促使你心跳加速,不得不赶紧购买。
3. 操作简易,购买风险小
网站还会根据我们曾经的浏览行为推荐商品,利用商品熟悉度增加用户吸引力,同时也减少了用户的操作步骤。再加上7天无理由退换货,大大降低了客户购买的风险。
折扣+限时紧迫感+节日氛围+操作简易+低风险,促成了全民的购物狂欢。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买买买?
1. 稀缺性冲动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瑞安·豪威尔(Ryan Howell)认为,购买的冲动是一种本能。
在旧石器时代,人们靠狩猎和采集为生,人们的重要任务是将周围各种可能有用的东西带回家。人们看到任何有利于生存的东西:一块石头,一些坚果,都会收集起来,即使暂时还用不到它们,但也要囤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因为人们担心一旦错过,可能就再也不会遇到这件东西。
即使现在物质并不匮乏,但是面对稀缺品的时候,人们与生存有关的焦虑感仍会被唤醒,导致我们想去拥有这些稀缺的东西。因为我们不知道哪一天可能会用到这件东西,但是担心当我们需要时,这件东西却消失了。
当我们看到50%折扣的标签,稀缺性冲动被启动了。这种感觉就像是,我们现在不买这个东西,它将被别人买走,它将永远消失,或者这个价格只有一次,再遇到这个机会至少需要再等一年了。
2. 损失厌恶
看到朋友圈有人说:之前并没想过双十一要买什么,但是到了0点,还是不由自主地打开网页,抢完后瞬间感觉自己赚了好几个亿。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了“损失厌恶”(lossa version)理论,指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同,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
如果商品不打折时,不购买对我们来说并没有付出成本,因此心里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一旦商品打折,不买好像就意味着损失,这种感觉会促使我们去买买买,以减少自己的“损失”。
3. 大脑的奖赏回路
研究发现,购物确实会促进多巴胺的分泌。
多巴胺是一种由大脑分泌出来的,能让我们感受到快乐和愉悦感的物质。
在食物、性以及购物等令人愉悦的事物的作用下,多巴胺的分泌会增多,从而启动大脑内部的奖赏回路,给人带来强烈的快感。
4. 重获控制感
人们买东西的另一个原因是:这让他们重获控制的感觉。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营销学助理教授斯科特·里克(Scott Rick)发现发现,零售疗法(Retail Therapy)的概念是真实存在的。
零售疗法指的是人们通过购物来自我调节、释放压力、缓解负面情绪等的一种实现自我疗愈的方法,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治疗方法。
对一些人来说,如果他们感到悲伤,购物却能释放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快乐。因为这能在他们的生活中恢复一些控制。当然,这样的疗法成本太高。
但是总的来说,做出买或不买的选择,会帮助人们更有控制感。
5. “从众”心理
从众(conformity),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rif)1935年做了一项经典的从众实验:让被试坐在一间黑屋里,观察屋子里光点的移动距离。如果将被试分开,分别进行距离估计,A会认为光点移动距离约1英寸,B估计2英寸,C估计8英寸。而将三人放到一起时,大家会很快相互影响,最终聚至一个共同的平均距离,大约为2英寸多一点。尽管没有谁把自己在群体里的判断看成是和别人合作的结果,但彼此趋于一致的行为还是产生了。
心理学家认为,从众的原因之一是“行为参照”:当缺乏适当行为的知识或遇到不明情境时,人们会通过他人的行为来作为自己行为的参考,而多数人的行为,自然是最可靠的参照系统。
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我们身边的人都在为双十一跃跃欲试时,我们自己也难免也受到影响。
啊,聊了那么多,还剩1小时双十一就结束了。不说了,我赶紧去购物了~
参考文献:
【英】Philip Graves著,静恩英译,购物心理学:顾客到底想要什么,中信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Bryan Borzykowski. (2015). why does shopping feel so good? BBC capital.
- The End -
- 果麦奶茶加盟条件是什么?奶茶中的"傲娇者"
- iPhone 双重认证是什么?怎么开启?
- 我一直想知道阿乐穿的白色长袜是什么牌子的
- 你听过的最奇葩分手理由是什么?
- 冬季水仙该怎么养护?出现“哑花”又是什么原因呢?
- 三叉神经痛是什么?什么时候需要手术?
- 【讨论】PET/PE三边封拉链袋,拉链那里离层是什么原因?
- 【大印展】2018已心中有数,猜猜2019的主流技术是什么?!
- 在庆阳,冬天最美的是什么?你万万想不到......
- 晚餐~体重~和健康到底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