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大城市!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1959年4月9日逝世于亚利桑那州,享年91岁。2017年6月8日是赖特的150周年诞辰。
文/勒蒂塞尔
除了“流水别墅的缔造人”和“四处留情的建筑师”外,美国人赖特身上还有个惹眼的标签:宜居城市的探索者。城市会好吗?未来的城市会宜居吗?这是赖特永恒的追问。
浏览一遍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履历,他身上除了“流水别墅的缔造人”和“四处留情的建筑师”的标签外,还有个更光鲜的标签:宜居城市的探索者。
乔布斯奉他为大师,美国建筑界尊他为“现代建筑之魂”。在城市和乡村,所有人都应该向赖特致敬:他的“宜居城市论”及“未来城市三部曲”,让城市和乡村走向了多元。
今年是赖特诞辰150周年。不矫情地说一句,作为“城市总结者”的赖特的出现,终于让现代元素开始在乡村里闪现,让自然的旋律在都市里奏响。
罗比住宅(robie house)由赖特设计于1908年,被誉为“田园学派”最伟大的代表作之一。
“建筑基本上是人类文献中最伟大的记录,也是时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实的记录。”
赖特的建筑梦始于1867年,也就是150年前的一个夏季晌午。那一年他刚出生,地点则是他出生后便一直睡着的育儿室。
他那个做教师的母亲安娜,把一本漂亮杂志里关于英国教堂的华丽图片剪下,贴在赖特床头,以至于后来有人说,赖特在从妇幼院被抱回到房间的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与框架、结构和整体布局有关的世界建筑。
9年后,在费城参观完世界博览会的安娜,为9岁的赖特带去了一份“礼物”——福禄贝尔设计的教育积木,这可以说对赖特的职业生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透过赖特成年后设计的罗比住宅、联合教堂和莫里斯礼品商店的外观,你似乎都能料想到,赖特是怎样把孩童时期搬弄积木的有趣经历与建筑设计无缝对接起来的。
位于重庆的赖特风格别墅,经典美式风格。图/视觉中国
在他的自传《一部自传: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中,赖特曾回忆起当年那堆积木。“几年来,我坐在幼儿园的桌子上,玩了立方体、球体和三角形,这些光滑的木制槭树块……所有这一切都在我的手上……”
除了对几何模型感兴趣,赖特还特别重视建筑设计里的“自然元素”,这当然与他从小就生活在威斯康星峡谷的自然环境中有着密切关系,从小在农场长大的赖特甚至在成名后仍被外界称为“农民建筑家”。填满童年时光的乡土气,让他始终秉持这样的设计观点:住宅设计不仅要合理安排卧室、起居室、餐厨、浴厕和书房这些必备起居,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增强家庭的内聚力。
比如他1907年在伊利诺伊州设计的罗伯茨住宅,位于十字形建筑平面中央的是一个大火炉,天花根据屋顶的自然坡度灵活处理,互相交叉的水平屋檐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外观看,简直就像草原上的现代化住宅一样。
“我们的建筑应该反映今天更为生动的人类状况。建筑就是人类受关注之处,人本性更高的表达形式,因此建筑基本上是人类文献中最伟大的记录,也是时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实的记录。”这是赖特的设计理念,也是他独特的建筑宣言。
冰天雪地下的“流水别墅”被粉妆素裹倒是别有一番风味。图/网易
赖特渴望建立的,是一个在外界甚至城市规划圈看来无法实现的“城市乌托邦”。
赖特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作品,也许就是他为“有机建筑理论”创作的巅峰之作:流水别墅。这个伴着“溪流音乐”而成为“石崖的自然延伸”的别墅,迅速成为美国现代建筑的典范,以至于别墅拥有者、德裔富商霍夫曼这样评价这座赖特设计、自己居住的住宅:“这是一件人类为自身所做的作品。它不是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做的,也不是私人拥有的珍品。它更像一件公众的财富。”
对公共问题的讨论,对城市未来的追问,让“建筑师赖特”很快便华丽转身为“城市探索者赖特”。
上世纪30年代,赖特提出了一个英雄主义色彩浓厚的概念:广亩城市。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美国工业开始飞速起步,工业、制造业的兴盛让城市收益,也催生了一批批从乡村走向城市的“流动人”。从人口迁徙和产业升级的角度看,这无疑是美国社会良性发展的好事;不过赖特却早在80年前,就洞察出了美国社会当时,也是中国社会目前同样存在的“城市病”。
《广亩城市》是编制具有“广亩城市”特征的社区总体规划的设计纲要,所以,《广亩城市》实际上谈的是一种名叫“广亩城市”的未来城市模式。图/Sohu
与柯布西耶在《明日的城市》中倡导的高层、高密度的建筑群不同,赖特的思想走向了柯布西耶的反面:城市应该分散建设,而不是集中发展。城市应该和周围的乡村结合在一起。
骨子里崇尚个人主义的赖特,认为城市的居民拥有居住的最大自主权。而随着那个年代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普及,居住区之间往往都有超级公路连接。赖特主张人口在城市内外部分散,以此期望搭建一道连同城市和乡村的桥梁。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城市在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郊迁化”的现象。
与“大城市至上”的观点相反,赖特认为应该有计划地消灭所谓的“大城市”,因为大城市内的生活和环境已经无法与其地位相匹配。他渴望建立的,是一个在外界甚至城市规划圈看来无法实现的“城市乌托邦”,汽车作为一种“城市民主运输工具”,渐渐模糊城乡的边界。通俗点说,就是未来在城里城外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汽笛声在乡间欢快地鸣响,鸟儿在城区自由地飞翔。
赖特对自己的观点和预测颇为乐观。他认为自己设想中的“广亩城市”,“将让我们根本认识不到它作为城市而已经来临”。
勒·柯布西耶,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赖特并称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图/Sohu
纪念赖特的时候,我们在缅怀和追问什么?
从哀叹“消失的城市”到憧憬“宜居城市”,赖特用广亩城市“分散发展”的思路,为自己的城市规划理念保驾护航。
从芝加哥到纽约,他越来越不习惯在那些拥挤的街道和密布的高楼里穿梭,童年农场的惬意生活唤起了他对宜居城市的由衷渴望。他反对集体主义在城市的扩散,更加频繁地呼吁对个人自由空间的保护。从上世纪20年代起,赖特就开始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心中的宜居城市的样子。他随后出了本书,名字就叫《宜居城市》(The Living City)。
在赖特畅想的“乌托邦”式宜居城市里,不会再划分主轴和次轴,不再时兴“城市风格”,城区里随处绽放的风格都是自然和纯真的;10分钟行车半径范围内,工厂、农场、办公室、商店、住宅、教堂和剧场应有尽有;人们无须争相涌向一个公共中心,然后再争相走出那个中心;人们不再会因为交通拥堵和簇团式空间布局而耽误时间和破坏生活。
高楼林立的纽约显然不会是赖特的“宜居城市”。图/taopic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前教授叶齐茂目前正在翻译赖特的这本《宜居城市》,在谈及赖特对“宜居城市”的理解时,他表示自己在翻译书名时曾几经犹豫。
“一开始我想把它翻译成‘有生命的城市’或‘有机城市’。后来我觉得把living‘翻译成(适宜)居住的’,才比较贴近赖特书中所追求的那个‘有生命的城市’。‘有生命的’或‘活着的’‘有机的’城市才是适宜我们居住的城市,换句话说,宜居城市应该是‘有生命的’‘活着的’‘有机的’。”叶齐茂说。
虽然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始终抱有某种近乎理想主义式的幻想,但赖特依然是建筑界乃至城市规划圈的“侠之大者”。他自传的中文版译者杨鹏认为赖特配得上“伟大”二字。
时间不在眼下一瞬,生活的滋味不该是快餐般的滋味。图/poco
“赖特的作品当然算不上完美,他的个性与行为更是‘劣迹斑斑’,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继承了某些伟大的原则。这些原则,正是莎士比亚与托尔斯泰、葛饰北斋与歌川广重、巴赫与贝多芬所有这些人作品的共同点。《自传》中提到的这些名字,都是赖特的坚强后盾。他们和赖特一样,都属于伟大的‘总结者’,而不是所谓的‘创新者’。”
城市会好吗?未来的城市会宜居吗?这是伟大城市“总结者”赖特永恒的追问。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496期
- 小房子,大城市 Little House. Big City丨Office of Architecture
- 怎么消灭小肚腩 让你轻松拥有好身材的秘诀
- 城市群系列研究二:从五大维度看7大城市群之间房地产市场前景潜
- 脂肪肝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常喝两种粥消灭脂肪肝
- 【房产资讯】2018年美国房价预测,七大城市数据都在这了
- 惊呆!肠道内竟然能积存6.5kg的垃圾,都是“便秘”惹的祸
- 火了!在大城市已经很火爆的新时尚在咱们漳州也开始火了!
- 一支潮表能消灭“尬时刻”?让你永远 Cool Style Online!
- 8 大城市梦幻又有趣的圣诞狂欢活动,我们已经为你点亮
- 十大城市供地排名/黄有龙/王老吉/马云/炒股与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