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负责的导师更容易受伤
师生到底该如何相处?
导师到底该怎么做?
导师到底该管哪些事情?
导师到底该宽容学生哪些方面?
… …
说起当今的师生关系,每一位导师都会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有时候是在抱怨,很多的时候又不是在抱怨,似乎是一种倾诉。在这个导师强势的时代,导师也需要倾诉吗?
我说,用心的负责的导师,心理上容易受伤。
前几天收到了一位导师的来信。这位导师给我出了一道思考题: “在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尤其在研究生教育中,您如何解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和‘教书育人’?”这个问题太大,涉及的问题太多,我答应这位老师我思考一下,然后再做回答。
这位老师来信的部分内容如下:
【(三年前)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一直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期然这两天几乎又遭遇了同样的心情。说实在的我是有些失望,我的用心付出,学生觉得都是应该的,而我的不满意,学生觉得都是多余的。这让我想起了2014年,因为几乎同样的遭遇,情绪找不到出口的时候,因为见到了您的博文,让我开始有些释然… …
本以为从今年开始,我可能已经走过了最坏的时光。不曾想,解决了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竟然又是来自和我几乎朝夕相处的学生。所谓师生相处,我现在的理解,其实类似婚恋,性格不合,离散终有头。当然,一切也可能是我觉悟太低,情商太弱,修为太浅。因为这样,我对学生直言你们可以果断重新选择,好像这样说学生又很受伤。即使如此,我还是希望今后各自都有更美好的人生,祝愿彼此。
昨天出席学院的导学座谈会,我们领导强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还有老师“教书育人”两大职能。只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还有“教书育人”,在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中,到底是如何解读的?我十分感念当年您给我的解惑,所以今天写这封信一方面想表示我的感激,另一方面也是想请教:又是时隔三年,您又是如何解读的?
今年是我入职的第8个年头,我曾经深深认同竺可桢先生语“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在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只是这一刻我又困惑了,因为很多时候,我发现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这封信我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都会有些思考,但最后都是没有结果。首先我被这位导师对教育的态度、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所感动,字里行间里充满了这种感觉。我本以为经过思考后会有一个答案,可是我自己也很失望,我竟然也没有找到答案。知道自己的答卷不能及格了,但又不能交白卷,就给个不及格的答案吧。
对研究生如何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看似很简单明了的问题,其实每个导师在践行的时候,都会遇到很多困惑。对研究生“传道授业解惑”与本科生的“传道授业解惑”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导师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必要的储备?如果说本科生需要的是基础知识,那研究生需要的应该是专业知识。本科生需要的是发现兴趣和培养兴趣,研究生需要的应该是树立专业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是能力培养,应该是在学术道路上或生活道路上,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和要求。
给研究生“传道”,应该主要是科研的道,学术的道,像如何选题,如何阅读和分析文献,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如何实施实验收集数据,如何分析数据,如何撰写论文,如何做学术报告,如何撰写学位论文等等。
给研究生“授业”,应该授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思考。是创新的能力,是探索未知的能力,是独立的能力,是开阔的视野,是宽广的胸怀。激发的是青年特有的智慧和才华。
给研究生“解惑”,是多方面的惑,有学术的惑,有生活的惑,也有工作的惑。如何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如何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现在的方向有没有发展前途?毕业以后该如何发展?博士后该不该都?出国对自己学业的发展有没有必要?… … 研究生们确实有很多很多的惑。
这样的回答显然太空了。作为导师该怎么做呢?事实上每一个方面,都要求导师去思考,去计划,去安排,去实施,还要去督促,去检查和考核。看似很程序化的过程,实际上更需要关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越是程序化的事情,一旦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过程就会受到影响,甚至需要重新开始,这也无疑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
对研究生如何实施“教书育人”?
如何理解“教书育人”?研究生导师是否还有“教书育人”的责任?这个看似不用回答的问题,实际上很值得思考。研究生一般都是成年人了,并且经过了本科阶段的知识储备和教育,已经有了基本的理性思考和是非判断能力,大多数研究生的人生观已经基本形成,具备了基本的社会和生活常识,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哲学已经逐渐形成。所以,这个阶段进行一般的说教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了。
作为研究生导师,书还是要教的,人也是要育的。研究生教育,更多的是教学相长。所谓的因材施教,在研究生阶段实施起来不是很容易。导师们会发现,在研究生阶段,有些学生的目标很明确,有些学生有追求、有理想、有抱负,也有些研究生看似好像已经知道了自己在追求什么,实际上很模糊,也确实有不少研究生没有明确的追求和目标。有些学生没有学术追求,没有学术理想,所以表现得很现实,很实际,很功利,甚至很短视,很势利,很俗气。这些现象,对于今天经受了社会大熔炉熏陶的研究生们来说,也是很正常的。可是,导师们困惑的恰恰就是这些研究生们觉得很正常的事情。导师们一般的观点是,既然读了研究生,走上学术这条路,就应该与一般的追求不一样。研究生们偏偏就不认这个理。
我还是觉得要依靠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影响力大,优秀传统的影响力大,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我们研究组,每周的研究组组会,主要就是“传道”,导师可以传道,研究生们也可以传道,这就是学术的道。参加学术会议,修改论文初稿,讨论研究进展,讨论实验方案,这都是学术的道。新生入学交流,毕业生毕业欢送会,这些重要的时刻,研究组都有很温馨的仪式。师生交流总结,组会交流总结,中期考核总结,学位论文答辩总结,毕业总结,参加学术活动总结,学期总结,学年总结等等各种方式的交流总结,给研究生们提供了很多很多必须的思考机会和必要的空间。这些细节,有心的学生会在一次次“作业”中感悟出学术的“道”和生活的“道”,也就会渐渐消除各种“惑”。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对于一个研究组的发展,对于研究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些方面,需要导师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去策划,去安排实施。
师生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我倾向于是恋爱关系的说法,主要是强调双方都需要小心翼翼去经营和维护这种关系,只有如此才可能有最后的圆满。师生关系与婚恋关系都是基于缘分,我是相信缘分的。
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先生1938年在开学典礼上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竺校长的教育目标不是培养一般的实用人才,而是要培养成为社会的领袖、各界的精英人才。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的进步,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内涵都发生了一些改变,但人才培养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我们的教育可以造就大批的专家,可以造就各界的精英、各界的领袖,可以造就改变社会的精英人才,改变世界的精英人才,但我们的教育一定是不能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人才,不能培养惟利是图、物质至上、自私自利的“人才”。所以,导师有时候需要一点精神,需要一点自作多情,也需要一点一厢情愿。
由于导师对学生有期待,有责任,所以就多了份牵挂,多了份操劳。也正如此,才会受伤。
由于我自己这几年的懈怠,大多数学生们意识到了自觉和主动的重要性,独立性越来越强。我也会厚颜地说,我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看到学生们主动性和自觉性意识越来越强。谁都喜欢“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状态。
谢谢这位老师给我这个思考的机会。
各位导师,在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中,您是如何解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和“教书育人”的?请赐教。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德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1084295.html
- 又有4家单位主要负责人被乐清纪委约谈,只因……
- 钱款“离柜概不负责” 出了差错真的可以不负责吗?
- 情侣入住宾馆临走发现摄像头,担心视频流出!宾馆负责人:给500
- 八旬老人空腹吃柿子去世,谁该为她的死负责?柿子还是意识?
- 双12的打开方式:你负责集赞-新富岳负责送你外教口语课
- 墙纸花,地板翘…家中开启“看海”模式,业主该找谁负责?
- 《演员的诞生》导师小陶虹、明星妈妈孙茜嗨聊育儿经,最震惊的带
- 潘麟导师国学经典视频课程承办方招募说明会
- 一位华科研究生导师的肺腑之言
- 南京市民感谢认真负责好司机 “要不是他,母亲可能会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