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万吨建筑垃圾原地“变废为宝”

《210万吨建筑垃圾原地“变废为宝”》,傻大方资讯编辑整理。我们不生产头条,我们只是社会头条新闻的搬运工!

正文开始:





原标题:210万吨建筑垃圾原地“变废为宝”





垃圾能“生”出一条路?北京市朝阳区孙河乡,棚户区改造已启动多时,放眼望去,成片已拆除的房屋正被绿丝网遮盖。一条新修的柏油路竟然是由这里的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而铺筑成的。





其实,孙河棚改现场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再生材料还会“反哺”到这里的建设中。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棚改现场使用建筑垃圾原位处置设施,占地70余亩的生产线可以让90%以上的建筑垃圾转化为再生骨料,经过再加工,产出品类繁多的再生产品,回归应用于孙河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建筑垃圾不出棚改现场





随着棚改加快、非首都功能疏解不断推进,北京市拆迁现场的建筑垃圾也越来越多。一般来说,建筑垃圾都是从拆迁现场运走,要么填埋,要么到垃圾处理厂回收再利用。





然而这两种传统方式都各有各的问题。“周边的填埋场几乎已经填满,而运输环节也会带来一定污染,运输成本也相对较高。”负责孙河棚改建筑垃圾处置的北京建工资源循环利用投资公司副总经理李烁告诉记者,固定式的建筑垃圾处理厂从规划到建设往往需要两三年左右的时间;而在朝阳孙河建成的这条全国首个棚改现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生产线优点之一,就是节约了时间。





这条生产线由于是临时设施,不需要前期进行规划选址,从敲定方案到建成投运只需要四五个月的时间,待完成使命后还可以拆除。与外运、填埋等传统的建筑垃圾处置方法相比,朝阳孙河棚改拆迁现场的建筑垃圾不会运出棚改现场,这种资源化处置项目也能够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的过程看上去很简单,全程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但要历经三级筛分。通过精细化的分选流程和手工分拣工序结合,砖头、瓦片这些坚硬的建筑垃圾,从出料口最终出来时,已经变成了颗粒只有5毫米到31.5毫米大小不等的再生骨料。





由于建筑垃圾缺乏有效的分类,以砖瓦、混凝土为主的建筑垃圾中混杂了大量塑料木制品、保温材料等杂质,而这条处置线对这种混杂垃圾有着超强的处置能力,被称为“不挑食”的“大胃王”。李烁解释,这是因为项目采用了该公司自主研发的超强功能“振动风力分选机”,利用风力和振动的共同作用,将复杂物料中的轻物质高效分离,从而得到高质量的再生骨料。





最高可实现97%回收再利用





在孙河棚改现场“再生”的这条路,共消耗还原土1500吨、再生骨料700吨,路基和路床的原材料都来自于朝阳孙河棚改拆迁现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





李烁说,本路段建设从原料性能实验到方案编制和设计,再到铺设完成后检查验收,历时7个月,共进行了37项检测,得到了171项检测数据。





第三方检测结果显示,这条“再生”道路各项指标均优于当前的二级公路相关国标要求,侧面说明了再生骨料有望替代天然材料在二级公路建设中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孙河棚改现场占地70余亩的生产线,可以让90%以上的建筑垃圾转化为再生骨料,再生骨料经过再加工,产出品类繁多的再生产品,回归应用于本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据了解,目前孙河棚改建筑垃圾原位处置设施每年可以处理70万吨的建筑垃圾,而孙河地区的棚改垃圾三年计划产生210万吨,未来三年都将在此“变废为宝”。





“朝阳孙河棚改拆迁现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资源化率平均达到90%,最高可达97%以上,居于国内领先位置。”李烁说,生产的再生骨料的杂物含量保持在千分之一以下,远低于国家标准要求的百分之一。





近期三个棚改现场将复制





随着这条以再生骨料为原料的道路铺筑成功,在朝阳孙河项目配套建设的再生道路材料生产线将继续产出更多高品质再生骨料,再加工成为地面步道砖、透水砖和优质砌块,并用于朝阳区湿地公园等规划中的未来城市“绿心”和基础设施建设。





“取自现场,用于现场。”李烁说,这也将形成一个区域内建筑垃圾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闭环,为非首都功能疏解后的“留白见绿”提供了空间。





记者也了解到,类似的同类项目也正进行复制、落地。其中,在昌平、平谷的建筑垃圾原位处置设施均已选定落地位置和项目团队,预计今年之内即可建成设施并投产。此外,在相关需求量更大的朝阳区东坝等区域的项目也在推进之中,目前正在进行选址等前期工作。“这三个建筑垃圾原位处置设施也都会建在棚改现场,支持当地的棚户区改造。”(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