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科技英文专著:校样的前世今生
发表过SCI科技论文的作者们应该对校样很熟悉吧?但也许不一定哈。原因是这年头不让作者看校样的SCI科技期刊越来越多了。有幸的是,目前大部分的科技图书和专著还是允许作者审查校样的。一来出版社可以有效地保证出书质量,二来也是因为图书的出版周期相对宽松些,审校样的时间还等得起。
记得许多年前,校样和期刊图书一样,一律都是纸版的,一本中等部头的书,校样打出来有好大的一摞。出版社里有专门检查校样质量的校对室,从一校开始,到之后的二校、三校,车轱辘转似的直到核红样,最后发印刷厂付印。作者在这个过程中跟着出版社的流程连查带改,有的稿件到了印刷的阶段,其内容已经和当初提交的原稿面目全非了。这样的事国内外出版社都有,对流程管理人员而言,很是头痛。作者的改动有的是为了精益求精,但有的却是因为前期的工作漏洞太多。不管怎样,随着日落星移,尤其是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科技出版业的应用,纸版的校样几乎魂飞魄散了,踪迹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新一代的非纸版(paperless)校样。
目前常见审校样的形式有两种,一个是电子版形式 (electronic proofing)。出版社以电子邮件或其它网上途径把校样以PDF文件的形式发给作者,作者收到后在自己的电脑终端修改后再以电子版形式返还给出版社。这种形式比之前的纸版校样进步很多,主要是传递迅速快,改动方便,同时节约了大量的纸张,对保护资源很有意义。
另外一种是比电子版更快捷的互联网审校(online proofing)。出版社把存有校样的网址链接发给作者,作者点击链接后即可打开校样,在网上直接进行检查。每一章节的链接通常是独立的,作者可以按章节顺序依次审查,也可以自由选择。改动过的校样经过作者确认后即可在网上直接提交(submit),文件瞬时便可以返还到排版公司,省去了中间环节,简化了出版流程。有些排版公司的系统可以直接使用校样里作者的改动,排版公司不用重新输入,由此不但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还可以确保校样修改的质量。
以上两种方式对作者而言,操作都不难,只要双方的电脑系统匹配,传递途中很少掉链子。倘若作者掌握基本的PC运作,一般都可以顺利搞定。即使第一次有困难,可以联系出版社的编辑或客服部门,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很快解决。但如果遇到系统不匹配或双方系统相互屏蔽的现象,也无妨,作者可以联系编辑,改为电子版审校。
这两种审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图表、参考文献的引用和回答编辑的质疑。当校样里插图需要改动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和保证质量,作者最好提供新图的电子版文件。每个章节的新图要标示明确。如果是彩图,要考虑是否需要同时提供彩色和黑白两种版本。电子版的校样新图要以附件的形式提交给出版社,如果文件较大而不能电邮,可以用其他的形式提交。比如FTP, Dropbox, 等等。网上审校的形式同样可以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新图的文件。作者只需要在功能键里找到与上传图表相关的菜单,按常规或提示去做就可以了。
有关参考文献的细节,上一篇博文中提到了引用疏漏的问题,在校样阶段作者一定要补齐。除了补交遗漏的文献,该删除的也要在该阶段搞定,没有引用但必须保留的文献可以改列为相关阅读(Further Reading)。
总之,任何有关参考文献的质疑,在审校阶段是改动的最后机会。校样中编辑的质疑一般都列在电子版校样(PDF)的最前面,网上的校样有的是随页码放在边角,有的是放在最后,也有的单列。作者需要在菜单里点击Queries,该章节内所有的质疑即可在屏幕上显示。点击其中任何一个质疑,文件会自动转跳到章节里被质疑的部分,供作者检查和修改。在科技图书校样里,所有的质疑必须全部回答,校样才可以进入下一个流程。
网上的校样如果质疑没有回答完全,作者是不能顺利提交文件的。电子版的校样即使电邮发出了,同样会导致进一步的质疑而造成延误。如果出版周期短,出书的质量也有可能打折扣。所以把校样里所有的质疑回答清楚,是保证出书质量的关键之一。
除了以上陈述的两种校样形式和处理方法外,现在有些排版公司已经在研发更简洁快速的审校形式。目的是进一步简化科技图书和专著的出版流程,更好的节约时间和降低成本。
也许终将有那么一天,作者的出书过程可以用类似于3D打印的形式来完成了。始端是作者的原稿甚至是草稿,终端即是电子版或纸版的科技专著,直接上传到销售平台或购物车供读者选择。出版社也许就不用像现在这样在作者、排版公司和书商之间忙活了,也或许会忙活点其他更有情趣的事。
如果真能如此,虽然会抢了诸多人的饭碗,出版人也将不复存在,但想起来也还是满有意思的。在这个千奇百怪的时代,任何事物的前世今生都在随波荡漾,不是吗?不论是作者还是出版商,难免要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估计万变不离其宗,终极目标恐怕还是著书立说,传递知识和沟通信息。当然,同样离不开相关个人或群体间之的互惠互利,这四海八荒的生意才能周而复始地做下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霞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00-1083341.html
- 欧菲科技、鸿海竞相切入光学产业,玉晶光电尚不担心
- 颠覆!英央行承认金融科技公司有望超越传统银行
- 网信获颁“最具影响力企业奖” 金融科技创新实力再获认可
- 【黑科技】科学家用软件模拟蠕虫大脑 然后控制机器人移动
- 招聘|一大波企业招聘岗位来啦!
- 【羽您相约】12月16日复旦科技园羽毛球俱乐部活动火热报名ING~
- 中兴通讯科技园研发大楼42岁工程师跳楼
- 就在刚刚19:50分,A股传来一个紧急消息:鄂尔多斯 汉王科技
- 书写在深蓝之下的中国传奇——海洋科技发展年终盘点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招聘篮球、足球、乒乓、羽毛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