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善而教,是培养小孩子的一把金钥匙

点击右上方,关注学习蔡礼旭老师

把传统文化介绍给亲戚朋友像救火一样,

刻不容缓!

顺其善而教,是培养小孩子的一把金钥匙

作者:李柏映

来源:学习蔡礼旭老师(ID:xuexicailixulaoshi)

何谓顺其善而教?就是顺着孩子的本善天性,循循善诱,引入大道,有道就会有德。什么叫顺着孩子的本善天性?我们作为家长,教孩子首先要知道一个大前提,孩子天性叫“人之初,性本善”,教育正是从这里开始。教育不是无中生有,它是培养,不是制造。孩子有善根,我们把那个善根给培出来、养出来。能培养出来是因为他本来就有。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外国教育家和中国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是一致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就是本善,不是父母强加给他的。就像我们小的时候,有没有上进心?我们都有。老师和父母得会用,怎么用?顺着孩子的本善天性,引入大道。

 

这个大道在这里怎么讲?这个道可以当作人与人最合理最正确的关系。比如说,我们和父母最正确的关系是孝道,我们和兄弟最正确的关系是悌道,我们对老师最正确的关系是敬道,我们交朋友互相往来最正确的关系是信道,我们跟我们的国家最正确的关系是忠道,所以这个道是我们与他人最正确的关系。我们说引孩子入大道,就是把孩子引上这个最正确的关系的轨道,引入孝道、悌道、忠道、信道,包括利他、诚敬、感恩之道。这里说了两点,第一点,孩子有本善天性;第二点,目标是到达哪里?到达那个人和人正确关系的道,沿着这个本善的根引到道上,就完成任务了。这个过程叫顺其善而教。就这样,教育有了起点,也有了终点,起点是他的天性善良,终点就是他顺利进入社会。这是一种最合理的互动方式。他能走入人群,能够与社会互相成就,我们要做的就是这么一件事。

 

如何顺其善?从哪里开始?引导孩子学会体会他人的感受,比如说,体会父母的感受,孝道;体会兄弟的感受,悌道。他为什么能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因为他本善里有。善的一个含义就是慈悲、理解、体谅。顺其善就是顺着他天性的善良去教他,当他体会了父母的艰辛时,然后会做什么呢?我给妈妈倒杯水,由此产生正确的行为叫德。说妈妈辛苦了,是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本善在发生作用,给妈妈倒水,是孝德。然后还要继续引导孩子,体会到善行给自己内心世界和他人带来的美好,从心出发,再回到心上来,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顺其善而教。

 

整个过程,家长在做什么?借助孩子本善天性引导孩子,让孩子体会他人的感受,然后行善,然后感知自利利他的善行带来的快乐感受。引导他哪些善行?孝亲、诚敬、利他、感恩。整个过程中,您的语言特别重要,您要知道您该说什么话,恰当的话让人温暖快乐。举个例子,比如说您是一位先生,您第一句话:“明明,妈妈今天工作很累,我们一起来帮妈妈洗碗。”您在使用这种语言时,在引导孩子什么呢?感受妈妈很累,这是第一件。洗完之后呢,“明明学会帮妈妈洗碗了,妈妈真高兴。”再次感受谁?妈妈,因为孩子学会洗碗了,所以妈妈高兴,你的洗碗给妈妈带来了快乐。然后,“明明,今天帮妈妈洗碗开不开心?”又回到哪里去了?心。从孩子的心到行为,再回到孩子的心,顺其善而教,入了人和人正确关系的道。

 

所以我们看,所有正确的行为都可以从本善生发出来。本善是个根,由此开出了各种美德的花朵。谁在浇灌这个根?父母。父母用什么?正确的语言。它不停地引导孩子去感受、去力行、再感受。我们讲过,所谓自私,就是孩子感知他人的能力的损伤乃至丧失。这种感知能力为什么会失去?大家现在应该明白了,因为从小没有正确引导他。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他和这个世界不断互动的过程,就是他的行为和心不断连接的过程。他感受到了别人,乐于为别人服务,又收获了快乐,那种快乐弥漫在他的内心世界,他觉得真好。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孩子的善根在增长,他感受别人的能力会变得很强,他的内心每天都是欢喜的,一个好孩子出现了。谁教出来的?您教出来的,为什么您的语言可以运用得这么好?因为您知道您在干什么,您知道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学会了六德有什么好处?一生幸福。一个从小能够有六德的孩子,长大了婚姻美满、事业有成,那么学习呢?有志向的孩子怎么会不学习?所以,知道教什么是关键,再学会怎么教,从本善到入道、到一生幸福。反过来我们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孩子“德有伤”,不利他、不诚敬、不感恩,谁愿意和您一起共事?那为什么缺少了这些德?再往前推,没有人教他,没人帮他修桥,孩子被隔在自我的世界里,没能力的成了宅男,有能力的为害社会。桥没搭上,谁的责任?父母和老师。

 

所以,顺其善而教,这个方法就这么简单,看明白了,教育其实不难。那么这把钥匙要使用多少次?可以从小一直使到大,直到习惯成自然。点点滴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润在哪里?润在本心,他的心越来越柔和,越来越善良,心的感知能力越来越强。“妈妈辛苦了,妈妈我来帮您!”妈妈说:“儿子啊,你快忙去吧,妈妈不用你帮。”“妈妈不行,我得帮您啊,我怕您累着。”您看,这就是从小教得好,父母很会教。

 

每个孩子的本善不一样,有的孩子本善会浓一点,有的孩子本善会淡一点,就像根一样,有的粗壮一些,有的纤细一些,这都不要紧。家长和老师的责任,不管他的本善是纤细的还是粗壮的,都要教,有的需要时间短,有的可能需要时间长一点,不要紧,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在勤奋中陪伴、祝福、等待。勤奋地教,然后陪着他,永远鼓励他、祝福他,等待他往上长。三岁、四岁、五岁、六岁、十岁,懂事了,十八岁更懂事了,二十二岁,“妈妈我来,咱们家看我的!”好欣慰!孩子长大了,我们的责任就完成了。

 

使用这个方法,老师和家长要明白教育的基本原理:第一,人之初,性本善,相信孩子;第二,人伦大道(六德)是通向幸福的根本。目标是往这里走,而不只是一本证书。王阳明在《社学教条》里特别强调:“古之教者,教以人伦。”苏霍姆林斯基讲:“品德首先是在人们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伟大的义务感只有当他能在生活实践的每一步中得到生动体现时,才能成为人的行为准则。”

 

顺其善而教在家庭中如何运用?分享一下,您在家中准备怎么用这把钥匙?

 

张家长: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我们班在上周设定了一个主题,叫作“时间都去哪儿”。一方面是让孩子认识钟表,让他们知道每天的时间、每个时间段儿他们都要干什么,另一方面是让孩子知道,自己在慢慢长大,爸爸妈妈在慢慢变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从内心感恩自己的父母,为自己父母做一些事情。其实他们平时在家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可以给爸爸妈妈捶捶背、拿拖鞋。这一次讲完之后,小朋友们回到家里,除了之前的拿拖鞋,有的小朋友已经开始踩在椅子上面刷碗,刷完之后,他们会特别高兴地告诉爸爸妈妈说:“今天我帮您刷碗了,您就可以休息一会儿!”他们在做的时候,我们的家长也特别配合。我们会开一个小型的班会,和小朋友们分享这些事,爸爸妈妈也会评论说:“我们家宝宝帮我做这么多事情,可以让我多休息一会儿。”虽然有时候孩子干活儿挺费劲的,但是他们都非常认真地在那儿干,锻炼了身体,增强了感恩心,长了自信心,原来我可以做这么多事情。

 

这位老师把这个顺其善而教用得很好。顺其善而教的原理当中有几个细节大家要注意:它首先第一步起点在人的本善上,第一次使用语言是干什么?带他去感受他人;第二次使用语言去干什么?去做利益他人的事;第三次使用语言干什么?去感受他人和自己的快乐。妈妈开心,自己也开心,到这里就形成这样一个心灵正向记忆,本善再次被滋养。所以,孩子用心感受他人的时候,就是对心的一种养护,这颗心越用越好,感知他人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他的善行带给别人和自己的美好,是这把钥匙的关键点。

 

与此相对的,我们看到,自私的孩子长大后为什么不快乐?肯定跟家庭教育有关。一般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内在本善被遮蔽,没有机会长出来,所以本善的快乐他没有享受到,为什么?父母没有给机会,他从来没有享受过帮妈妈做事的快乐,这样人生多可怜啊!第二个,因为没有从小引善入道,所以长大以后,他在孝、利他、诚敬、感恩上有障碍,所以人际交往中很困惑,很无力,不知道怎么和人往来,不会说话,不会做事,总是碰一鼻子灰,总是被冷落和拒绝,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去面试了,“你们单位安排宿舍吗?”对方答:“我们没说要录用您。”我想来找工作,我错在哪里?从小没有跟别人往来过,不懂得诚敬、利他、感恩,而且家长还误导他们,只要考到什么证书、学历,就可以怎么样怎么样。结果到社会发现情况不对,试一次失败一次,失败几次以后不敢走进社会了,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已经形成一种思维惯性了。这个桥没有搭过去,这头的善根没养出来,那头的道没有入进来,孩子被困住了,有钱的就活在欲望里,没钱的只能逃避。他能快乐吗?这是谁造成的?

摘自《教子有方:家长必读的十六堂国学课》(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没有无缘无故出问题的孩子,只有不明不白的家长!)

顺其善而教,是培养小孩子的一把金钥匙

李柏映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1年10月第一次印刷

定价:30.00元

【世知东方书店】微店、淘宝店铺直销

直销价:18.00元

新书已上架,欢迎选购!

顺其善而教,是培养小孩子的一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