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力的最大优势 是两位老板的CP值︱老板速写No.02

富力的最大优势 是两位老板的CP值︱老板速写No.02

两个人一起创业,二十几年都没分家,在这样的中国,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奇迹。我们说的是富力的两位老板,张力与李思廉。这一期《老板速写》,就来看看他们俩是如何缠绵悱恻、生死相许的。

文︱大编辑H

1st

「1994 年盛夏,因连续的大雨影响了施工进度,张力连续几天泡在工地不回家。于是,李思廉就买了烧鹅等一些张力最爱吃的菜肴送到工地上。一见到张力,李思廉心疼地眼圈发红: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脸和全身还沾满泥污……」

「张力大口吃完他送来的饭菜,李思廉硬将他拉上车,让他去好好洗个澡。到车里还没一分钟,再一看,他靠着椅背呼呼睡过去了。这一幕,让李思廉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一滴一滴滚落下来。」

忘了是哪本杂志上看到的这两段文字,渲染着浓重的滤镜,足以让鸡皮疙瘩一直爬到天灵盖。

这是一篇形容富力两位老板「兄弟之情」的用力刻画。删掉细节,删掉情绪,或许我们更能看清这对「地产兄弟」的 CP 感来自何处。

2nd

张力,名字很简单,性格更简单。至少看上去是这样。

作为一个地产企业的创始人,他的画风却有别于其他。即便有文章称他为「学者型」的地产家,也挽回不了他跑偏的路线,他在媒体上表现的的形象,或者说媒体乐于刻画的形象,活脱脱一个「地主家的傻儿子」:口不遮拦,擅长挖坑。

2009 年 2 月,一个地产论坛,主题是「中国地产凤凰涅磐在危机中复兴首届中国地产先锋论坛」。名字这么长是有道理的,注意涅槃、复兴、首届这样的词语。然后,张老板在演讲时,指名道姓地举了个例子:

「有一次我跟碧桂园的老板杨国强聊天,他说现在资金压力非常大,准备亏本卖出去。他的房子在二线城市卖三线城市的价格。现在大部分的房地产公司已经到了微利状况,有的甚至是亏本。」

好嘛,刚过完年,还没喘过气儿,就给碧桂园挖了个坑。不过倒不用质疑他心思险恶,因为他也经常给自家挖坑。

张老板又去某个论坛发表了一次演讲。第二天,「第一财经」以标题《富力总裁张力:「狂躁」之后的自我救赎》发表了一篇文章,文中大量引用了张老板演讲中的数据,估计这些数据导向了一个不大好的结果,富力被迎头一棒措手不及,连连出动公关删稿。

但是媒体没有放过张老板,每个人都谈趋势谈政策,岂非太枯燥了?所以,每一次的公开露面,张老板的「金句」都会作为标题挂上好几天。

明明是去看个球赛,而且自家球队还「大胜」,报道的重点不是如何管理球队,而是张老板关于体育场的风水点评:越秀山上有个镇海楼,一百多年历史了,蓝色像海,被镇住了,金色会好点吧(体育场的主色调刚从蓝色调整成金黄色)。

明明是去参加志愿者服务交流会,报道的重点不是如何作公益事业,而是张老板的人身攻击:「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步入社会之后就像弱智儿童一样,在单位一点点委屈都受不了。」

因为太荒诞,反而容易原谅,就像看戏一样。台上和台下的人都忘了当年沉重的故事,只是聊作谈资。

3rd

跟任何创始人一样,张力也是苦过来的,而且抓住了潮水中的闪光机遇。

张力从公务员到小包工头的转型,有非常清晰的自我认知:「公务员要机变、圆滑,这些都不是我具备的。」于是放弃配给他的汽车和电话,从接一个三四万的小项目开始。整晚整晚应酬、谈合同,第二天天刚亮,又得骑着小摩托出门了。因为太拼命,得了甲肝,小摩托骑到半路都得停下来歇口气。

哪怕是在日后成为「张总」,他仍然顶着高温,巡查工地,亲自检查施工质量和设计效果。甚至还做过一本册子,专门罗列买材料的定点工厂,名单上的每一个厂家,都是他带着团队一个个对比考察出来的。

当张力在埋头积累原始资本的时候,离广州不远的香港,一个叫李思廉的本地年轻人,目睹了香港地产商的崛起,比如李兆基、郑裕彤、李嘉诚几位先生。但是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签订,控制了香港的土地批租,房价连年上涨,一两千万资金在香港只能炒楼,而在内地,足以投资一个项目。

1993 年,香港房价暴涨的前一年,也是广州楼市升温的时候,李思廉脱离了贸易行业,接受张力的邀请,两人共投资 2000 万元,组建了广州天力集团有限公司,也就是后来的富力地产。到现在,两个人已经合作了 25 年,仍然有疑惑的声音:这两个人怎么会走到一起?这么不搭。

看上去确实不搭。去富力面试的人形容张力是「邻居家摇着纸扇看报纸的大叔」,而富力员工形容李思廉是「又靓仔又温馨,好崇拜」。再带上香港的习惯,大家把李思廉称作李生,更显儒雅。

在参加论坛活动的时候,李生不带助理,也不加入其他群体的社交,回答媒体问题也是「不急不缓,有问必答,从不顾左右而言他」,也没有什么很有爆点的字眼:

「我们的销售数据稍稍落后,明年要追一下才行。」

「千亿的目标也不急,如果很勇敢的话,可能要几年吧。」

「如果有机会出海外,我们也会试一下。」

但儒雅不代表骨头软。

2002 年,富力进军北京,力压潘石屹以 32 亿天价拿地,引发京城风暴;同时涉足商业地产,与住宅双发展。2004 年的博鳌论坛,王石发言不看好商业地产,李思廉接话:「你放心,我们一定会做得很好」,并罕见地主动表示,「我希望 2006 年的会议还能邀请我和王总来」。

这两个人都有狂性,只不过表现出来的方式不同罢了,共同经营一个公司,就事半功倍了。

4rd

张力负责开发和管理,李思廉负责财务和销售。拿地从来都是张力一个人说了算,他自信到「从来不搞前期调查和市场分析,也从来不想听别人的意见,别人提了也白提」。

1995 年,有一块铜材厂和化工厂的地,要求付 3000 万的定金,但现场烂到「满目疮痍」,很多开发商都看不下去退出竞拍了。张力咬死了这块地,一个月开工,两个月卖楼,把这地方变成了老城区里最漂亮的富力广场。

还有一个更刺激的故事:有一块原来是殡仪馆的地,很多开发商不敢碰,「煞气太重」,张力不但拿了,还给那块楼盘起名叫「御龙庭」。

富力在珠江新城「出一块拿一块」,有人说干脆把珠江新城改名叫「富力新城」得了。其中又多是拆迁地块,业内流传一句话:「每一根烟囱倒下,背后都有富力的功劳。」直到 2001 年,在广州吃饱了的富力打算向外发展,做的仍旧是改造项目。

李思廉擅长资本运营,最著名的就是今年 7 月,临门一脚加入万达和融创的「世纪交易」,德科写过一篇文章,《孙宏斌没料到 李思廉料到了 王健林没料到》,几乎是半价买下万达的 77 个酒店,账面上看,另外一半还是融创买单。

一个月后,再度接盘万达在伦敦市中心的开发地块;再一个月后,接下香港老牌房企恒基兆业的 9 个项目,其中有两栋烂尾楼。

一贯的低成本拿进、高速度卖出,富力在两个人的配合下一路突飞猛进。旁人看了觉得他们有些手段,想要拉拢,结果被双双打脸。说李思廉不好的,张力马上变脸:「你要是再多说一个字,我这杯酒就泼到你脸上!」贬低张力的,李思廉也抬手制止:「请你把刚刚说的话收回去,不然就请你出去,我们以后不要见面了。」

就算两人因为意见不合,拍了桌子红了脸,大家回去睡一觉(分开的),第二天也能再坐下来谈一谈。

5th

如果要算起来,他们可能比现在的小鲜肉更早在媒体上「卖人设」吧。但这样的「兄弟情深人设」,只能感动自己,没法打动购房者。

相反,购房者很愤怒,出离地愤怒。

一般楼房,最常见并且目前也没法解决的问题,是漏水。但是富力的质量问题,没办法通过网上删帖来掩盖:大到楼梯摇晃、外墙变形,小到天花板脱落、排水不畅,甚至发现地板下是「厚达 10 厘米的煤灰」。业主说,「简直就是噩梦」。

其实,富力的情况也没这么严重,它跟行业的平均水平差不多,换一个开发商,同样也有概率会掉天花板,会歪楼——只不过别人家的公关能力好太多,把那些情绪激动的帖子都删了,在百度上一搜,还比较体面。

但这样的人设,也确实没法打动市场。拿地很干脆,所以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于是要不断借贷;房子卖得快的时候倒还没什么问题,一旦库存积压,马上就周转不过来了。2008 年,房地产行情下滑加剧,富力的资金以每个月十几个亿的速度流出,就像大动脉破裂一样。曾经排在富力之后的碧桂园和融创,都已经远远超车。

今年 9 月,标普(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世界权威金融分析机构)将富力的长期企业信用评级由下调至「BB-」,表示偿债能力很差,财务风险极大。

李思廉曾经说过:「大家今天关注的房地产公司,都是已经存活了 15-20 年的公司。我有时候把我们这一类公司称作『狼群』,也可能是『蟑螂』,就是『很难死』的意思。」

能自嘲自己的企业是蟑螂,也是一种胸襟吧。

 ?

「德科地产频道」中国现象级楼盘案例课

这就包括我们所知道和该知道的一切

When old age shall this generation waste

Thou shalt remain

 

适合人群:房地产从业者,以及一切愿意打开脑洞的人

 

▎课程内容:课程案例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成都、杭州、厦门、天津、宁波、大阪等城市,涉及万科、绿城、龙湖、远洋、中粮、祥生等开发商,用刘德科的独特视角,详解每一个头部项目带给我们的启发性。

 

▎课程纲要:

第1课TOD地铁上盖案例:地铁4.0时代的取舍

第2课大盘与小镇案例:海面下的冰山

第3课中式别墅案例:粗糙时代的精致突围

第4课新古典公寓案例:建筑大师的溢价路径

第5课样板区案例:重构客户敏感点

第6课极小户型案例:租金至上

第7课长租公寓案例:这一个风口

第8课菜市场案例:下一个风口

第9课体验式购物中心案例:知识贩卖时代的巨大利润

第10课存量商办改造案例:机遇遍地

富力的最大优势 是两位老板的CP值︱老板速写No.02

富力的最大优势 是两位老板的CP值︱老板速写No.02
点击 阅读原文 加入德科地产频道行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