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话重阳

深秋话重阳
深秋话重阳

深秋话重阳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岑参

不知不觉,

郑大校园已被秋色渐渐染透,

已经到了九月初九重阳节了。

你真的了解重阳这个传统节日吗?

现在,后勤君带你来看看吧。

重阳节,

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

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

出游赏秋

登高远眺

观赏菊花

遍插茱萸

吃重阳糕

饮菊花酒

等活动。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

九月九日,

日月并阳,

两九相重,

故曰重阳,也叫重九。

深秋话重阳
深秋话重阳
深秋话重阳
深秋话重阳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

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

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

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深秋话重阳
深秋话重阳

九月初九重阳节“踏秋”与三月初三花朝节“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

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深秋话重阳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

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2006年5月20日,

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深秋话重阳
深秋话重阳
深秋话重阳

重阳习俗

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

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

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

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

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

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深秋话重阳
深秋话重阳

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随着果蔬的成熟,

篁岭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

登高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

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深秋话重阳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泪沾衣。

赏菊花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

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

节日举办菊花大会,

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

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深秋话重阳
深秋话重阳

饮菊花酒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

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汉代已见。

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深秋话重阳
深秋话重阳

菊花酒,

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佩茱萸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

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

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

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深秋话重阳
深秋话重阳

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

在外求学的你是否想起给家人问好?

是否给思念孩子的父母

打一个电话,多一声问候,报一声平安。

深秋话重阳

最后,祝大家重阳节快乐!

后勤君提醒大家,

天气渐凉,要注意多添衣服,

照顾好自己不要让家人太多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