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丨十分努力成绩却不好?可能你属于“低品质勤奋“!
在河北读高中,置顶河北高考!
有没有遇见过那样的学生,日日早起,夜夜晚睡,永远钉在课桌上读书做题。同学拉他出去打个球,他都说:“没时间啊,要月考了我要在家里背书。”考出来的成绩却永远在中下水平。说白了,这种努力就是一种无用的勤奋,他们好像很忙,好像很努力,但是结果总是不尽人意!而我们当中又有多少正处于这样的学习状态呢?想要改变这种学习方式,又可以怎么做呢?我们不妨一起耐心读读下面的这篇文章。
01
这不叫努力,只是重复劳动
记得原来上学的时候,有一个同桌,别人学习的时间他在学,别人玩的时间他也在学,但是成绩一直不是很好,他总说自己脑子慢。
有一次考完试,我看他在写什么东西,我过去看了一眼,发现他把错的题,一字不差地抄到了本子上。我问他:“为什么每道题都要抄呢?试卷上不是有么?”他非常认真地说:“不行啊,试卷太多容易乱,一本错题集复习起来方便。”并且一脸学习方法优良的表情,似乎站在的勤奋和道德的制高点。
我又问:“那就写核心、重点行不行呢?”他又说:“不行啊,以后翻起来很容易看不懂哪是哪?”我再说:“这些错题的原因你研究过了吗?”他疲惫地说:“我现在哪有时间研究这个,等我抄完再说吧!”
等到了职场,也会遇见这样的人。
我原来有一个同事,经过他电脑旁边的时候,他总是在写文档,写呀写似乎写不完的样子。有一次我问他:“怎么这么多东西要写?咱们最近有这么多案子吗?”他回答:“老板不满意,推了重写,改几遍下来,就相当于多了好几个案子的量啊!”我又问:“他为啥不满意啊?”他很郁闷:“老板说我写的东西不是他想要的,他也不说清楚。”
我很纳闷:“你动笔之前可以先花点时间沟通呀。”他疲惫地说:“哪有时间啊,每次要得那么急,文案又这么多,马上开始写都不一定写得完呢!”
02
为什么有的人就显得那么轻松?
为什么有那么一群人,不用很忙却得到了很多赞誉?
抄题的他说班里同学:“那个刘X,平时也不怎么熬夜,还考了第三名,唉,不能和聪明人比啊!”
加班的他说单位同事:“那个王X,也不怎么加班,到点就下班,现在都升经理了,论资历,应该是我的。老板太偏心了。”
问问刘X,他说:“错题我先研究为什么错,概念不清、思路错误还是马虎。概念不清的重新研究概念,思路错误的回忆当时的思路,正确答案的思路是什么。以后同类的题是否都是一样的思路。只有特别有价值的才会抄下来。”
问问王X,他说:“写东西之前,我先问清楚老板的要求、目的和背景。他希望达到什么效果,东西是拿给什么人看的,对内还是对外,专业人士还是业余人士。写之前还要先列出大纲,给老板看,确定还有没有增加减少或者修改。确定不会再改之后再动笔。最后完稿的时候通常跟老板的需求都差不多了。”
这就是努力和重复劳动的区别。
重复劳动是将时间和精力投在事情的低效率环节中,努力是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事情最高效的环节中。
(重复劳动在远离核心的事情上周旋,努力却在直奔目标投入精力)
重复劳动最大的特征就是反复地去做对事情结果没有实质影响的事情。就拿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对题,要充分理解每一题的思路。
03
如何摆脱重复劳动?
要摆脱重复劳动,首先要坚持做最有价值的事。
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事?
对目标最有帮助的事,就是最有价值的事。
开始做事前先确定目标,先问问做这件事是要达到什么效果?如果想不清楚,就先花时间搞清楚。不要因为时间急就匆匆忙忙地开始。
思考是一件难度更高的事,所以许多人宁愿立马埋头干,任劳任怨,也不愿好好想一想。这种看似勤奋的行为实质上是一个人“思维懒惰”的保护色。
这根本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表面上你很勤奋,实际上却刻意回避了真正困难却更有价值的部分——而这种“思维懒惰”的行为最终会导致你成为“低品质勤奋者”。
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在进化史上绝对长的时间内,人类都没有被赋予过多深度思考的任务,原因很简单,光是应激反应就足以解决掉过去95%以上的问题了。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对此有过精妙描述。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反应快速,但很容易上当;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却很懒惰,经常走捷径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处理方式——面对变化缓慢的环境,基因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不存在任何问题。
但事实上,我们的社会在急剧地变化,这种变化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信息的指数级发展。如果此时还顺从基因,继续思维懒惰下去,我们将无法享受到知识增长和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好处。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想得到与过去不同的结果,就必须做一些与过去不同的事情。
“深度思考才能带来认知升级,从而成为高品质勤奋者。”
04
结论
勤奋很重要,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是优秀结果的必要非充分条件。那么如何让它变得充分必要?
答案是——拒绝思维懒惰,习惯于深度思考,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一旦清楚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爱因斯坦
来源:中国教育研究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想要了解更多:
回复“211”,查在河北招生的211大学
回复“985”,查在河北招生的985大学
回复“dx院校标准名称”,查该校河北历年分数线,如:回复dx清华大学、dx河北大学…
回复“重点学科”,查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二级重点学科名单
回复“本一排名”“本二排名”,查按2017一志愿投档分排序名单
回复全国各省直辖市的名称汉字,查该省在河北招生的大学及分数线,如:北京、天津、山东…
回复“小程序”,进入河北高招查分小程序
回复“帮助”,获取查询关键词提示
高中学习
升学规划
成长陪伴
- 深度 | 解锁「锡马 5 年」
- 深度 |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影响因素分析
- 干货|深度解析两种信用评估模型
- 这几种花长的速度十分快,还好养护到爆
- 【运动装备日记】李宁叠影“智能跑鞋”深度测评
- 每个孕妇都有了“特护” 贵州卫计深度融合样本调查
- 深度 | 英超降班热门 一队众望所归
- 【庆安县华夏童年雅典贝贝早教幼儿园】 深度剖析2~8岁熊孩子内心
- 江西确保每个深度贫困村投入达1000万元
- AWS DeepLens 先睹为快 | 10分钟搞定你的第一个深度学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