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败美军的“三三制”战术动作,究竟有多厉害?

《打败美军的“三三制”战术动作,究竟有多厉害?》,傻大方资讯编辑整理。我们不生产头条,我们只是社会头条新闻的搬运工!傻大方资讯 http:///

正文开始:

三三制战术动作,从部队的大范围排列阵势像是一个口袋战术,两冀拉开,中间断后,形成一个三角形布局,敌人攻进来实行两冀包抄。小范围的三三制,土兵按三点线错综排列,象鱼网一样环环相扣,拉开阵势,避免人员密集减少伤亡,以一当十,以少见多,有利于取胜。“三三制战术”的创始人是林彪。事实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以三三制战术击败了美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不说别的,小组和三角队形几乎是散兵线冲击时的必然结果,因为这样是唯一可靠的指挥方式,随便画几个圈就是“三三制”这个太牵强了。比如上图。

二战时所有采用散兵线战术的军队在班内都细分为若干个任务组(在这里称之为任务组是为了跟美军后来采用的那种火力组相区分,其实也可以叫做火力组,下同),比如德军步兵班的步兵就会分为3个左右的小组,平均每组3个人,日军亦同。傻大方资讯 编辑整理

二战时期的美陆军步兵班,可以看到任务组的划分。

到二战之后,从美军开始推广的火力组(美陆军为例,现在的美陆军步兵班包括9个人,班长和2个4人火力组,每个组包括组长、掷弹手、自动步枪手和步枪手各一名)和双三角队形已经在西方非常普及,还坚持散兵线的国家也就是采用苏军步兵战术的华约各国了。况且苏军也会在步兵班内设置任务组,梯次掩护跃进。傻大方资讯 编辑整理

美陆军步兵班的双三角行进队形,这个是现在的,不过暂时找不到50年代的状况。

傻大方资讯 编辑整理

冷战时期的苏军摩步班冲击队形,可见下车步兵分为了两个任务组即支援组(上)和机动组(下)。

至于所谓“三三制”的出现原因,与其说是志愿军战术先进,不如说是志愿军武器落后傻大方资讯 http:///:志愿军的步兵装备过轻,不说更高级的支援火器,连轻机枪的数量都不足,导致全班绝大多数人是步枪手傻大方资讯 http:///。在这种情况下划分不出任务组(大家的武器都一样),又不能扎堆,所以不如平均分配成三人小组。而相较之下二战期间的主要国家步兵班基本都是围绕着班级支援火器(轻机枪、掷弹筒)展开,真正所谓“线列战争简单延伸”的散兵线在一战以后就不存在了。

事实上到50年代中期解放军的装备向苏联靠拢了之后,步兵班战术也就变成了和苏军一样按任务划分火力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现在(现在大概是步兵分3个组,装甲步兵分2个?记不太清了)。

我来冒昧总结一下林总的观点: 1、三三制的核心,在于将班排分为三个战斗小组,每组3-4人,在组长的统一指挥下,散开距离进行作战。三三制强调班长的统一指挥,各组长服从班长,各士兵服从组长,分工合作,互相配合。 2、三三制不仅仅是一种散兵战术,还是一种组织制度,渗透在我军日常训练和管理活动中。 3、三三制攻击小组的战斗中如何前进的问题,林总的图已经很明确了,各个小组之间互不干扰,各自抢占部分阵地。

这种战术的优点: 1、可以发扬自己的火力,大大扩张己方的正面打击范围——三三制组织下一个战斗群正面宽度最高能展开到八百米左右。同时因为前后左右有我方掩护,相互照应,在短兵相接的时候。避免了单独陷入敌军包围的境地,也可以像一张网那样撒向对方合围敌人,弥补了个体战斗素质的不足。 2、可以让各小组之间交替前进,互相掩护,扰乱敌军视线和判断,并能从多方向多角度形成攻击力量。 3、避免了在遭遇炮火覆盖时损失过大的问题。据战场伤亡总结,一发迫击炮弹落入攻击队形只能造成1人伤亡,一发105榴弹炮最多也只能打掉2个小组,就算遇到最可怕的机枪侧射,也不会伤亡两个小队,而普通线列相同情况下伤亡则要达到数十人之多。 4、方便班长和组长指挥,使攻击力量最大化。在激烈的战斗中,组长只需要管好3个人左右的战斗小组,保证互相配合;班长可以总揽全局,随时调整攻击方向和方式,只需要向3名左右的组长发号施令,整个班攻击的组织和指挥忙而不乱,围绕着班长的意图展开。

至于“以散兵线的道数推断进攻力量”纯属胡扯,没有这么做兵力估算的,人家指挥员不傻,能估算出进攻的兵力有多少,动用了什么级别的支援火器。就像图1里,假设一个步兵班守卫这个宽度,那班长即便再蠢也能估算出进攻力量大概是一个排,而不是“根据有4-5道散兵线”估计两个营的苏军冲上来了。

傻大方资讯 编辑整理

三三制明显就是连以下建制部队在进攻端的具体战术,三个人互相侧应,然后三个人组成一组又与同样的组合相互侧应,然后这样的组合形成大的组合再相互策应。这样既有进攻力,又因为拉开互相之间的距离,可以有效躲避敌人的火力。而进攻一个具体阵地或者火力点基本上也就是以连规模为最大了。放到整个大的战场上,全军都撒开了,进攻各个敌人阵地,自然从高空看整个战场上全人,像人海了。即使到了局部,因为后备兵员充足,对于重要节点,以连为单位,始终投入兵力保持进攻压制,在敌人看来,进攻方就像是潮水一样,一波接一波,没有停止,那么对他来说进攻方就是人海。而这个到了朝鲜战争中,美军认为的人海,就是这样,志愿军在争夺重点阵地时,有人数优势,在火力劣势的情况下,依靠三三制的进攻战术,始终保持进攻压力,让联合国军承受不住。这才是他们说志愿军是人海的真正意思。

说实话,三三制这种进攻战术不是什么机密,任何一个受过正规训练的军队在进攻时都有自己独特的小规模相互策应的进攻战术。经过一战机枪绞肉机似屠杀过的欧美军队没那么傻,在那种火力下还用人海战术。班排连的进攻战术是每个正规军队最基本不过的训练。二战时日军在正规训练后的三角进攻也是自己独特的小队进攻战术。

而有人说的人海战术是凭着一腔热血,没有战术,挺着枪往前冲,依靠牺牲人命,抵消敌人火力优势的战术。这战术只有在进攻方火力近乎无的情况下才会有的战术。那是一战前的战术,再有了机枪这种屠杀性的持续火力后,任何一个不脑残的军事指挥官在己方有一定火力的情况下都不会选择。日俄战争时,日本的决死冲锋就是真正的人海战术,那时候机枪火力还不强大,俄军火力也不行,日军的那个指挥官也是个精神病,日军也没有真正的军事训练,就那样俄军虽然输了,却也让日军差不多死绝了。

太平洋守岛战时,日军的决死冲锋那是在没有食物弹药后,绝望了的最后的疯狂罢了。而中国抗日战争的时候,初期共军部队里枪都不全,子弹也都没几颗,没办法,只能靠人海冲锋,到近距离肉搏战。在一点火力都没有的情况下人海战术是唯一的选择,而国军一开始也是火力远低于日军,大部分国军也没有正规训练,只能用人海抵消日军的火力优势。而国军到了后期,得到军援有了一定的火力,有了战场上生存下来的老兵,有了一定训练,也不再用传统意义上人海战术了,有自己小范围相互策应的进攻战术,而国军里的精锐,从一开始进攻也不是单纯的人海进攻战术。共军最早从东北开始有三三制也可以理解,共军是在东北接收了大量的关东军武器后,才有了足够的火力,自然有条件可以完善进攻战术,而不是用之前没有火力时的人海战术了。

如果有人看到朝鲜战争上,联合国军说志愿军是“人海战术”,就想当然想成是之前的那种“人海战术”,那只能说这人实在是不愿意动脑子,也就不用跟他解释三三制是啥战术,因为他根本理解不了,浪费你的时间。

不知道各位朋友们看完这篇文章感觉怎么样呀,如果大家喜欢特战之家的话就关注特战之家公众号吧,小编每天会给大家推送大家有趣有料的特战文章,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想了解更多特种作战知识可以关注傻大方资讯 http:///微信公众号“特战之家傻大方资讯 http:///”。关注和转发让更多的人一起加入特战之家这个铁血阵营傻大方资讯 http:///傻大方资讯 http:///

点赞傻大方资讯 http:///是一种鼓励 |转发傻大方资讯 http:///是一种传递

想了解更多更有趣更实用的特战知识吗?傻大方资讯 http:///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傻大方资讯 http:///

关注傻大方资讯 http:///微信公众号“特战之家傻大方资讯 http:///傻大方资讯 http:///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打败美军的“三三制”战术动作,究竟有多厉害?》,傻大方资讯编辑整理。我们不生产头条,我们只是社会头条新闻的搬运工!傻大方资讯 http:///

正文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