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入不动,卖了飞涨,这类“难涨体质”投资者如何去买基?

买入不动,卖了飞涨,这类“难涨体质”投资者如何去买基?

投资不易,相信每个人都在投资路上遇到过不少困惑。最近,雪球就曾发布了一次关于#投资中,你有哪些困惑#的话题互动。

下面小编收集了其中点赞较高,提到次数较多的三个问题:

1. 买入不动,卖入飞涨的“难涨体质”。

买入不动,卖了飞涨,这类“难涨体质”投资者如何去买基?

2. 说长期投资,却频繁买卖的“好动体质”。

买入不动,卖了飞涨,这类“难涨体质”投资者如何去买基?

3.对比来对比去,越对比越困惑的“犹豫体质”。

买入不动,卖了飞涨,这类“难涨体质”投资者如何去买基?

 看官们,是不是也对这三大投资困惑深有同感呢?接下来,小编就和你一起聊聊三大体质的投资者该怎么办。

Q1、“难涨体质”怎么办?

买入不动,卖了飞涨,这类“难涨体质”投资者如何去买基?

及第理财:

“难涨体质”的投资者如同进入了“墨菲定律”的怪圈,看好某只股票长势喜人迅速买入,可一旦买入就不再上涨了,甚至还有下跌的趋势,承受不住压力又不得不调仓换股,却在调仓后发现涨了。

但从市场来看,买入不动这个现象很大概率是上涨的前兆。以下图上证综合指数为例,我们发现买入的最好时机在2017年2月3日和5月10日,而卖出的最好时机则是2月21日,4月11日及9月6日。如果敏锐度不高,当投资者发现这只股票在上涨时可能已经是2月中旬,此时买入4月就开始下跌,五月份卖出,如此就陷入了买入就跌,卖出就涨的循环中。

买入不动,卖了飞涨,这类“难涨体质”投资者如何去买基?

因此,有时候拉升起来的股票短线有回调是为了后市更好的上涨,当所有股票都出现非理性暴跌,此时不要急于抛出股票,频繁做短线可能得不偿失。事实上,在股市把握不准的韭菜不妨选择一只指数基金或者是混合型基金,比如国金上证50分级(502020)和国金国鑫灵活配置(762001)2017年以来净值收益率分别达23.45%和10.67%。相比于自己在股市单打独斗,在整个投研团队的肩膀上组合出击,会更有力。

 

Q2、“好动体质”怎么办?

买入不动,卖了飞涨,这类“难涨体质”投资者如何去买基?

及第理财:

选一只好基,长期持有并投入,应该是每位投资者的愿景,但总是事与愿违,陷入频繁买卖的泥潭。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单纯的涨跌抛售。比如买进的股票开始持续下跌,或是股票涨至一定高位。二是为了交易而交易。比如看一只股眼红一只股,按捺不住好奇心,这种做法往往会让你交上巨额学费。

毕竟频繁交易时,无论买进还是卖出都有一定的手续费,一买一卖无形中就增加了投资人的成本投入。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频繁交易会提高投资人的犯错概率。股市情形瞬息万变,理论上来说,你的每一次交易都有50%的概率是正确的,那么第二次交易的成功率其实只有25%。投资理财比的是胜率而非频率。而频率与胜率是不成正比的,相反,过高的交易频率会让你的盈利难度增大许多。

所以,对于“好动体质”的投资者,这里有一句巴菲特的名言送给你: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每次投资都保持平稳的心态,不因为一时的涨落而慌神,才是正确的态度。为自己设定目标和方案,严格按照制定的方案执行,不冒进。

买入不动,卖了飞涨,这类“难涨体质”投资者如何去买基?

Q3、“犹豫体质”怎么办?

买入不动,卖了飞涨,这类“难涨体质”投资者如何去买基?

及第理财:

随着投资市场的日趋成熟,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很多投资者在几只相近的产品中犹豫不决。比如留言中提到的沪深300指数就是大盘股中有代表性的一个,跟踪沪深300指数的基金多的数不胜数,到底哪一只才最合适呢?

众所周知,即使跟踪同一指数标的也会因投研团队的能力和参与度的不同,最终收益不同。比如国金沪深300指数增强证券投资基金(167601),由国金沪深300指数分级证券投资基金变更注册而来,如今该基金相比于普通的指数跟踪型基金,其优势在于一方面保证了对基金投资的限制;另一方面部分仓位可以根据基金经理的能力范围进行增强。该基金经理宫雪女士为中国科学院博士,2012年加入国金基金,现任量化投资事业三部总经理。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基金,国金沪深300指数增强型基金,主动性较强是优势也是挑战。

其实,不光是理财产品,每一只产品都有其优势和劣势。面对几只水平相近的基金,“犹豫体质”的投资者只要明白一只基金的背后是公司实力、团队协助能力以及基金经理职业素质的合力这一点,一旦看好果断投资即可。

 

当然,投资者千千万,投资中的困惑同样层出不穷,除了文中提到的问题,对于投资,你还有哪些困惑呢?在留言处留言告诉我们吧。另外,不管投资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最重要的都是看清市场,认清自己。

 

买入不动,卖了飞涨,这类“难涨体质”投资者如何去买基?

(数据来源:金牛理财网,截止至2017-10-10)

免责声明:基金过往业绩不是其未来业绩表现的承诺和保证,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章内容为创意编辑,仅代表个人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如需转载,请与原著作权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