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更青睐谁:近5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小盘点

诺奖更青睐谁:近5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小盘点

自10月2日诺贝尔奖各大奖项陆续颁布以来,关于诺奖的方方面面就成了线上线下、各大媒体热议的话题。我报盘点了近5年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获奖者和获奖成果,看看诺奖究竟更加垂青于谁。

基础or应用?

诺贝尔奖更青睐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

梳理近5年的诺奖获奖成果,可以看到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这两大奖项,都是4届颁给了基础研究,1届颁给应用研究。获奖的应用研究分别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疗法”“蛔虫感染新疗法”(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蓝色LED管(2014年物理学奖)。

相比之下,以“不务正业”著称的化学奖对应用研究似乎更友好些——5年中有两年颁给了不同类型的显微镜。

看来,近几年诺奖似乎更偏爱给学科带来深刻改变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一系列微观层面的机制研究格外受宠。而“显微镜们”频频获奖,或许是因为它们有力推动了学科向更精深之处发展。

东方or西方?

在极具“诺奖特色”的黑、蓝、黄三色人物画像中,西方面孔仍然占据压倒性比例(约83.7%)。在为数不多的东方人中,除了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性屠呦呦,其余几乎都是日本科学家。

5年间,问鼎诺奖的日本学者多达6位(2014年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为日裔美籍学者),获奖人数仅次于诺奖“超级大国”美国。

不过,在人们感叹日本科学家的诺奖佳绩时,2016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却指出,近年日本获奖研究成果主要归功于上一辈科学家,反映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的科研水平,日本的科研现状不容乐观。

陈年or新鲜?

引力波探测强势夺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虽是意料之中,却也令人振奋。因为从去年2月LIGO宣布探测到引力波至今,也才仅仅过去了20个月。这样的获奖速度在诺奖中并不常见。

相比之下,获得今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的3位科学家分离出周期基因,已经是33年前的事情了;而获得今年化学奖的冷冻电镜,则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漫长跋涉,在2013年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

纵观近5年诺贝尔奖获奖成果,大多还是数十年“陈酿”。真正能称得上“小鲜肉”的,恐怕只有引力波。值得一提的是,获得2013年物理学奖的成果——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的理论预言,其实早在1964年就由获奖科学家提出了,但是直到2012年,才有实验室发现了希格斯粒子,证实了这个“年近半百”的理论。次年,这个成果就戴上了诺奖的桂冠。

相关阅读: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 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重磅 | 引力波探测获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重磅 | 瑞士、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分享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

小编:八月未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bainazhishi@163.com

▼点击查看百纳历史干货

赌博or读博 | 一个工科女博士的辛酸求职经历及经验谈 | 审稿杀手的心里话 | 与研究生谈撰写论文 |  如何选研究题目? | 42所高校列入"双一流"建设 | 大学生生活费回顾 | 学历真的不重要吗? | “双一流”名单 | 预告 | 诺贝尔奖揭晓 | 施一公:为何国内优秀学子在国外却未能脱颖而出

诺奖更青睐谁:近5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小盘点

《百纳知识》由百纳公益组织创办和运营,

由子斯月、王成禹、赵序茅3位博士担任主编,

廉富镯担任执行主编,

60余位本硕博和青年老师参与公益运营。

科研是一场美丽的冒险,

《百纳》愿做大家冒险路程中最真诚的陪伴者。

点击“阅读原文”体验一次不一样的百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