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千、优青孟卓贤:一位从花果山下走出的浙江大学教授

本文转自智汇邦TalentLinked

青千、优青孟卓贤:一位从花果山下走出的浙江大学教授
孟卓贤

浙江大学,医学院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系,教授/研究员。

2015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浙江大学“百人计划”。

2016年入选浙江省“千人计划”,聘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7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一排排实验器皿整齐排列,年轻的实验员们认真地操作,精密仪器中“生物反应”正在进行……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细胞能量代谢与糖尿病研究实验室,记者第一次零距离见识科学家手中的“生命解码”。

乌黑的头发,紫色的T恤和时尚米色长裤,言语中不由自主蹦出的英文单词,让人很难将眼前这个年轻人和印象中“学究气”的教授联系在一起。见到孟卓贤后,我们很快被他那谦逊而随和的行事风格、严谨而通俗的语言表达所吸引,这位留美八年的成功学者身上没有丝毫的骄傲和自满,有的只是对学术和职业的虔诚与敬重。为了表达对家乡的眷恋,他特意“秀”了一下久违的乡音,让我们倍感亲切,仿佛看到了当年花果山下那个执着的追风少年。

从未懈怠的漫漫求学路

花果山下,有一座宁静的小村庄———新滩村。多次在世界权威科学杂志发表论文的孟卓贤,正是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里走出来的。同大多数望子成龙的父亲一样,孟卓贤的父亲将这种希望寄托在儿子的名字中。“卓贤”二字,是他翻遍了新华字典,反复甄选所得。

孟卓贤的父亲从事建筑施工工作,走南闯北的生活更让他深切地感受到读书的重要。孟卓贤从小就是个聪明上进的孩子,当时的小学班主任王绪兵认为他有潜力,担心乡村小学有限的条件会影响他将来的发展。为了让孟卓贤接受更好的教育,父亲听从了王绪兵老师的建议,五年级时,将儿子从乡村小学转到市区的港师附小上学。

“当时,我并没意识到这个决定会改变我的一生。”孟卓贤说。

与很多城里孩子不同,孟卓贤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从位于新滩村的家里骑车半个多小时抵达学校。那时候,孟卓贤经常是夏天一身汗,冬天一手冻疮。虽然艰苦,但是个性坚强的孟卓贤从来都没有想过放弃这条艰难的求学路。他对记者说:“每个人都要为他作出的决定负责,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走下去,不能回头!”

因为不太会说普通话,从农村来的孟卓贤与小伙伴们交流不是太多,他把工夫都一门心思地花在学习上了。六年级小升初考试中,孟卓贤顺利地考入新海初中。他深有感触地说:“父亲的决定非常正确,如果没有打下扎实的基础,我可能不会有后来的求学机会。”

每个人都需要在恰当的时间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孟卓贤选择对了,他的人生也被改变了。

高中时代的孟卓贤一直保持着勤奋好学的习惯。他回忆:“我从来不死学习,而是灵活运用各种知识。那时候,我不是全年级成绩最好的,但是成绩很稳定,一直名列年级前茅。”今天看来,孟卓贤严谨、扎实的科研作风,正是在青少年时代培养的。

因为梦想而选择生物学

“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科学家。”80后孟卓贤具有年轻人坦率的个性,“走入这个行业最初来自于我的一位良师益友。”

高考填志愿时,父亲再次将小学班主任王绪兵请到家里来,希望他为孟卓贤指指“路子”。王绪兵老师说:“现在生物和医学技术飞速发展,不妨考虑考虑这样的专业。”

王老师的一席话为孟卓贤父亲打开了思路,他决定让儿子当医生。纯朴的父亲虽然对于生物、医学都没有多少概念,但是他知道医生是个靠本事吃饭的行当。

进入南京医科大学后,孟卓贤依旧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四年40门功课的平均成绩稳居年级前列。

毕业那年,孟卓贤进入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实习。尽管生离死别是医院的常事,但看着面临死亡而恐惧的病人、无可奈何的医生,孟卓贤想了很多:一些临床问题的出现,关键是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根本原因是科研的滞后,如果加快科学的进步和科技的运用,那么必定能提升现代医学水平,减轻乃至解除患者的痛苦和医生的烦恼。他意识到自己可以为此做得更多……

正当这种愿望在他心中萌生时,一个说是意外、其实情理之中的好消息来到他面前:经过刻苦努力,孟卓贤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本校硕博连读!梦想与现实的交汇让此刻的他兴奋不已……

就这样,他来到南京医科大学韩晓教授门下,开始攻读生物学。“当时,我选择的方向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孟卓贤告诉记者,“因为我发现中国人糖尿病患者特别多,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病人减轻痛楚。这,是我的梦想!”

为了让孟卓贤快速成长,韩晓教授严格用国际标准规范孟卓贤所有的实验操作、研究思路和论文撰写。这种严谨的科研素质,为孟卓贤后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博士二年级,孟卓贤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糖尿病领域的权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成为当时学校为数不多的在这样权威期刊发表文章的研究生。

2009年,博士即将毕业的孟卓贤决定出国学习。“当时,我的想法是在国内学习的这些知识还不够,应该到世界生物学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去学习。”孟卓贤坦率而个性十足,最关键的是他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目标和规划。

成就来自比别人更加努力

2009年,孟卓贤踏上了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求学的旅程。密歇根大学林建谍教授对这位来自中国成绩优异的学生满怀期待,因为他知道这位学生值得他用心培育。

在美国的时候,孟卓贤的家是所在社区最早亮灯的房子。因为孟卓贤需要早早到实验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繁忙的工作让他几乎很难回家吃午饭和晚饭,出门吃饭更是奢望。为了确保孟卓贤可以吃上可口的饭菜,妻子通常会在前一天晚上为他准备好第二天的午饭和晚饭。“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是常态。”回忆美国生活时,孟卓贤说,“虽然辛苦,但是我不觉得累,因为我做的是我最喜欢的事情。”

孟卓贤只有37岁,近30年的时间他都在不停地学习。这样的精神着实让人钦佩。他说:“我从来都不是学霸,我仅是比学霸更努力。”

比别人更加努力的孟卓贤在科学世界里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并逐步将这些知识成熟运用到科学研究中。

2017年5月4日,孟卓贤和导师林建谍教授在国际权威刊物《细胞》的子刊《分子细胞学》以封面文章在线发表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人类骨骼肌细胞中存在一条葡萄糖感受信号通路,其在全身血糖稳定状态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找寻糖尿病发病根源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这个项目,孟卓贤在密歇根大学实验室里整整工作了4年。“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功能障碍引起的全身性代谢紊乱综合征,但是迄今为止,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治疗效果远不理想。”谈及自己的专业,孟卓贤表现出特有的兴奋感,“我们首次发现骨骼肌细胞中存在一条葡萄糖感受信号通路,能够直接感受餐后血糖浓度的变化,与传统的胰岛素信号通路协同作用,共同维持全身血糖稳定状态。”

随着孟卓贤研究成果被业内认同,孟卓贤具备了在美国争取绿卡的机会。然而孟卓贤却选择在他事业的高峰期回国。“当时,朋友和家人都不太能理解我这样的选择。”孟卓贤说,“但我却非常坚持,因为我知道,祖国才是我的天地。”

孟卓贤希望找到一个实现理想抱负的平台。“小孟,我们浙大欢迎你来。如果有什么困难,你随时可以给我打电话。”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段树民温馨的话语让孟卓贤特别感动,因为他很难想象一个院士、世界神经生物学顶级专家,竟然会如此关心他的事情。

“当时,我就决定:到浙大来。”有抱负的孟卓贤真切地感到自己可以在浙大作出一番事业。如今,他已经获得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浙大“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重大专项基金等多项经费的支持,自己也已成为浙大慢病研究所副所长。显然,在浙大,在祖国,他找到了实现梦想的舞台。

我们也期待年轻的孟卓贤,秉承“求是”精神,在科学的道路上追梦前行。

青千、优青孟卓贤:一位从花果山下走出的浙江大学教授

青千、优青孟卓贤:一位从花果山下走出的浙江大学教授

征稿启事

「募格学术」现正式向粉丝们公开征稿!内容须原创首发,与科研相关,一经采用,会奉上丰厚稿酬(300-500元),详情请戳

·END·

募格学术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青千、优青孟卓贤:一位从花果山下走出的浙江大学教授

微信号:mugexue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