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分享】刘鑫: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

【悦读分享】刘鑫: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

【悦读分享】刘鑫: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

【悦读分享】刘鑫: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
“ 

  对于核心素养,个人了解之前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学校号召老师们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于是去年八月初在当当上买了一本《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开始阅读,主编林崇德。书中详细介绍了核心素养的演变、概念、对核心素养推进的实践探索等理论知识。说实话,我更倾向于读一些教育案例,因此当时只读了第一章就搁置了。教育工作,没有理论,只靠实践一点点的摸索显然事倍功半,于是这个假期,又拿出了这本书从头开始重新阅读,这里只做简短的摘要以及记录部分体会。

  林崇德在“序”有一段文字作了阐述,要点是:“素质”的主体是“教育”,主要是指“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而“素养”的主体则是“人”或“学生”,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由此,是否可以这样考虑: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受教育后的“人”的表现,成为关键所在。应该关注的是:“受教育后学生能表现什么”,而不再是“我能给他们什么”,这里面的细微但深刻的差别,需要引起关注。

【悦读分享】刘鑫: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
【悦读分享】刘鑫: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
【悦读分享】刘鑫: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

  作者介绍了比较典型的“德性论”(代表传统的理论)、“能力论”(以四个学会为核心的工业时代的认识)、“素养论”(90年代后,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代表后工业时代的认识),结论是:核心素养“受到当代世界的普遍重视”、“对它的界定总体上一致但也略有差异,体现了民族特色”、“这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其形成是个人与社会协同作用下的渐进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素养”、“核心素养的架构应兼顾个体与符号(工具)使用、自我发展,基于社会之间的关系”。作者给出的“核心素养概念的定义”是:“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

  作者谈到从现实需求中归纳核心素养:而这部分最有参考意义的是它的研究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整合型——这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现实需求”对“核心素养”的影响,所使用的方法很有参考意义。另外,作者从现行课程标准中反思核心素养,其中一份对“课程标准”的利弊得失,以及由此对我们现在的课程和教学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路,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最后,作者在对核心素养推进的实践探索一章中谈了几个问题:从质量评估入手推进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着手进行教学改革;从核心素养出发进行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影响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因素,提出教师核心素养确实能给与一定的指导。

  综合来看全书对于了解有关“核心素养”的理论,还是有一定的帮助。自己的一点感受是: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悦读分享】刘鑫: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

【悦读分享】刘鑫: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中学

欢迎关注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中学官方微信平台!我们将为您实时更新学校的最新资讯与前沿信息,及时发布教学动态及师生风采!

长按指纹识别即可关注

【悦读分享】刘鑫: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

本微信账号由微联传媒技术支持并同步发布

【悦读分享】刘鑫: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


【悦读分享】刘鑫: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