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守望者

 观前街,苏州最繁华的地段之一,荟萃了一家家耳熟能详的苏州老字号——采芝斋、雷允上、黄天源……可有谁知道,在观前街不远处的钮家巷,也深藏了一家书店中的老字号呢?

古籍中的守望者

与观前街的“人来人往”相比,文学山房旧书店前却是“门庭冷落鞍马稀”。在快餐文化蔓延的时代,这家书店好像停滞在时光中,静静地等待有人能发现这块“深藏不露”的宝地。

文学山房的店面窄小,乍看之下与一般的小书店没什么不同,但进店后,却别有一番洞天。书店三面书架环绕,每个书架上堆满了书籍,其中最惹人注意的就是左侧书架上的线装书。线装书的书页大多泛着黄,每一本书中间都夹着一张已经被编号并标注书名的纸条。

古籍中的守望者

有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坐在书海之中,手中时不时翻动着心爱的古籍,满面祥和。他是江澄波,著名的古籍版本学家,文学山房旧书店的第三代传人。据他介绍,文学山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百年之前。

1899年,江澄波的祖父江杏溪在护龙街(人民路)嘉余坊口成立了“文学山房”。1931年,文学山房搬迁至大井巷北首,曾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还为其题写过招牌。后来,书店声名鹊起,享誉沪杭,成为江南经销古籍的名店。江澄波的父亲江静澜将“文学山房”发扬光大。南北名家如张元济、顾颉刚、郑振铎、阿英等都是书店常客,吴门学者名流李根源、张一麐、顾麟士等群贤毕至。 1956年,文学山房因全行业公私合营浪潮,并入苏州古旧书店,江澄波和其父均被分配至古旧书店的相关部门工作。2000年,江澄波退休后在子女的帮助下恢复文学山房。因当年文学山房已并入古旧书店,遂取吴语谐音“文育山房”作为店名。2006年,江澄波的朋友黄裳力劝他把店名改过来。通过江家的不懈努力、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012年,书店终于重新恢复了“文学山房旧书店”的老店名。

古籍中的守望者

江澄波的一生,都与古书为伴。从16岁开始,他就在祖父和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对古籍旧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他在古籍修复领域颇有建树,曾发表了《江苏活字印书》《古刻名抄经眼录》等极具学术价值的著作。谢国祯曾赋诗赠云:“性眈搜讨到吴门,历识君家数代人。发潜彰幽君独秀,蜚声卓越在书林。”文物鉴赏家江洛一则评价江澄波为苏州一宝,书界的 “活字典”,“肚子里古籍的知识恐怕没几个人能及得上”。

古籍中的守望者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样一家百年古旧书店,在如今互联网信息浪潮之下,却再不复当年辉煌盛景。面对如此困境,江澄波依然挺风而立。已入鲐背之年的他不愿意把文学山房交给时代,使其随波逐流,沦为商业化书店;他也不愿意接受手机、咖啡等象征现代化发展的东西。他固执地守望着,守望着……

看遍世事变迁的他不禁感叹,曾经的少年郎手捧古书读得津津有味,而今的少年却被困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法抽身去读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时代变迁,能欣赏古籍旧书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不可谓不是时代的遗憾。他将发挥所有的余热,守卫他此生挚爱的文学山房,在浮躁的时代保留一片宁静的乐土;他也在盼望着,盼望着新一代的人们能把目光停留在这些前人的精粹上,将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下去。

古籍中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