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医疗纠纷总量5年累计下降20.1%( 二 )

《条例》指出,要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强化医疗服务关键环节和领域的风险防控。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技术服务,应当与其技术能力相适应,确保安全有效,符合伦理;开展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等诊疗活动,应当提前预备应对方案,主动防范突发风险。《条例》还加强了医疗服务中的医患沟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所提咨询、意见进行解释说明并按规定进行处理,对患者所提疑问进行核实、自查并予以沟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投诉接待制度,方便患者投诉或者咨询。

《条例》引导医患通过人民调解解决医疗纠纷,规定,对分歧较大或者索赔数额较高的纠纷,鼓励医患双方通过人民调解的途径解决;一方申请人民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征得另一方同意后进行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不得收取费用。

《条例》明确了处理医疗纠纷的原则、途径和程序。《条例》规定,处理医疗纠纷,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实事求是,依法处理;发生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可以通过自愿协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诉讼等途径解决。在此基础上,《条例》具体规范了医疗纠纷自行协商、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的程序,明确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中的专家咨询、鉴定等制度,并与司法诉讼作了衔接。此外,《条例》规定,发生医疗纠纷后,医疗机构应当告知患方医疗纠纷处理的程序、证据固定的要求等,引导并配合患方依法化解医疗纠纷。《条例》还对维护医疗秩序、处置违法犯罪行为作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