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世界的核心,千年古都洛阳,如今为何变成了三线城市?(21)

洛阳作为战略要冲,此后更是屡遭兵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遭到极大破坏。据学者的统计:“新中国成立前夕,洛阳的房屋仅存127万平方米,小营造厂只有四五家,有活集中、无活务农的零散泥木工人不足500个。一些富户豪绅有庭院楼阁,多数居民以破旧窑洞或茅屋草舍栖身。”久经战火之后,洛阳的经济生产遭到巨大破坏,面临空前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洛阳地处内陆腹地,交通不便,不及郑州的地理优势(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便汇聚于郑州),主要是作为工业城市发展。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首批援建的73个厂矿中有4个大型厂矿建在洛阳:中国第一拖拉机厂、洛阳玻璃厂、洛阳矿山机械厂与洛阳轴承厂,都是当年国人耳熟名详的名字,使得洛阳一举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武汉、天津的全国第五大现代化城市。

但是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工业没能适应市场经济,逐渐衰败下来。

洛阳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最多曾占比超过80%。洛阳曾经试图发展过棉纺织、皮革等轻工业,但没有取得成功。于是,洛阳的重工业越来越“重”,轻工业越来越“轻”。重工业发展遇到瓶颈,民营经济发展有限,难以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加剧了洛阳的活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