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蜂类也能“认脸” 人工智能或可借鉴

看官辛苦啦!傻大方小编知道你找“外媒:蜂类也能“认脸” 人工智能或可借鉴”这篇文章很久了,是否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脚呢?


正文开始:





参考消息网8月15日报道澳媒称,通常,人们认为,只有人类庞大、复杂的大脑才具备识别面孔的能力。但在《心理学前沿》月刊上发表的新研究显示,西方蜜蜂和普通黄胡蜂等昆虫使用同人类相似的视觉处理机制,这使得它们有能力识别面孔。





据澳大利亚“对话”网站8月13日报道,昆虫的脑包含的脑细胞不到100万个,而人类大脑的脑细胞有860亿个。





报道称,弄清楚什么规模的脑能有效解决复杂任务当然很有趣,但这还有别的现实意义。它会让人们理解大型的脑是如何进化的,并让人们明白如何设计人工智能。





报道指出,人类非常擅长识别熟悉的面孔。想想在火车站遇到朋友的情形——数百个人经过你身边,并且朝不同的方向走开,而对于一张熟悉的面孔,人类只需远远一瞥,就能认出人类的朋友。





报道称,这似乎轻而易举。但人工智能往往难以在复杂环境中识别面孔。





人识别面孔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以“整体处理”过程为基础——将不同的面部特征粘合在一起,以提供有效识别。这是一个复杂的识别过程,该过程是伴随着人们观看面孔的经验发展起来的。一旦人们熟悉了一张脸,这张脸的不同特征——像眼睛、鼻子、嘴和耳朵——会作为一个“格式塔”(一种将所有元素合并起来的单元)来一起得到处理,从而让人们可靠地识别个体。





在不同的动物身上,“整体处理”原则的运用有多普遍?研究人员测试并探究了昆虫如何完成面孔识别任务。





他们使用了经过培训的蜜蜂和黄胡蜂,并通过控制面孔来完成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蜜蜂和黄胡蜂都能识别人脸的黑白图像。





研究发现,它们的脑能通过建立复杂图像的整体表征来学会有效识别。蜂类的脑将各个特征整合在一起,以识别一张特定的人脸。





研究表明,昆虫小小的脑能可靠识别有限数量的面孔。这说明,在人类中间,巨大的大脑的优势或许在于,人类可以记住大量面孔。





不同动物使用“整体处理”来解决一系列复杂视觉问题的证据显示,对于开发能够有效识别面孔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来说,这或许是有用的办法。





科学家们发现,草甘膦类农药、除草剂可能导致蜜蜂等授粉类昆虫灭绝。因此欧盟已开始对孟山都等生产草甘膦类农药及Roundup除草剂的厂商收紧紧箍咒,但另一类“昆虫杀手”——新烟碱类杀虫剂却又悄无声息地袭来。





法国国家食品安全、环境和国家卫生安全署(ANSES)2017年9月宣布,允许在法国境内销售两种“绿色环保农药”,但这两种农药其实含有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研发的成分氟啶虫胺腈,后者正是新烟碱类杀虫剂之一。





法国全国养蜂业联合会(Unaf)无意中发现了这一行为,在他们看来是“用新的‘蜜蜂杀手’替代旧的‘蜜蜂杀手’”换汤不换药。该联合会主席拉尼奥指出,原本法国政府已通过了《生物多样性法案》,在这项预计2018年9月1日起生效的法案中,明文规定“禁止一切含有新烟碱类物质的农药或生物制剂在法国境内使用”,而ANSES的这项宣布等于让《生物多样性法案》变成一纸空文,这将令法国生态部长尼古拉·于洛难堪不已。图为难堪不已的于洛。





上周PLoS One杂志明确将亚砜玛琳列入新烟碱类,持这一观点的还包括美国法院(根据2015年9月的一个判例)。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虽然并未直接称亚砜玛琳为新烟碱类,但指出含有这一成分的杀虫剂“对蜜蜂十分危险”。PLoS One杂志的文章称,亚砜玛琳可能对人类、尤其儿童大脑发育有影响,而全球所生产的蜂蜜中75%含有这种物质,这是十分危险的。





问题在于法国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承认“亚砜玛琳是危险的”,向Unaf等组织承诺“不会允许这类农药投入使用,任何相关决策都会公诸于众”,另一方面则抢在《生物多样性法案》生效前让含有这类成分的农药准入,剥夺了民众的知情权,这令法国人、尤其蜂农们很愤怒。图为抗议者的宣传画“救救蜜蜂”。





抗议者指出,政府这样做是自欺欺人,而法国和欧盟的蜜蜂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2017年法国全国蜂蜜产量已低于10000吨,“而这已不是近年来第一次产量这么低了”。





一些研究者指出,新烟碱类农药是长期残留的,需要10-15年时间毒性才能消除。在这期间每年会有30-40万个蜂群死亡,而蜜蜂减少又会减少花粉传播,形成恶性连锁反应。因此他们呼吁将氟啶虫胺腈、氟吡呋喃酮和亚砜玛琳等近年来新兴的新烟碱类农药,都添加入新烟碱类农药“黑名单”中,以切实保护蜜蜂和其它昆虫,“否则一切就会太晚了”。





(2017-10-28 07: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