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还网络视听一个健康清朗的空间

《工人日报:还网络视听一个健康清朗的空间》是由傻大方资讯为您编辑整理的,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正文开始:





具体措施的推进与落实程度,考验着各方的智慧和决心,也体现着网络视听产品生产、传播和监管链条上各个主体的社会责任。这份责任和担当,关乎网络视听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吃这碗饭的个人、企业和平台在行业中的口碑与前途。





据7月2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日前央视新闻频道以“拒绝网络低俗动漫!”为题,点名批评了B站以及其他网站、APP的低俗动漫内容。针对曝光内容,B站回应称已下架疑似涉嫌有不良内容的视频,并启动复查,同时加强用户举报反馈机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问责,对站内内容展开全面清查。





穿着暴露的少女,暧昧的语言和动作……类似内容的动漫视频和漫画作品在相关网站和APP上能搜到不少,其中一些还会被作为编辑推荐出现在“追番”首页和推送文章中,成为平台和网站的“吸睛”筹码,进而带来可观的播放量和阅读数,而流量变现后的巨大利益,才是此类现象背后的真正动机。





在资本的逐利性之外,网络动漫低俗化还须在行业自身寻找原因。近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推动动漫行业步入快车道,动漫产业产值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7年年底已达1500亿元,在6300亿元的文娱业总产值中占比24%。尽管如此,网络动漫在受众定位上的模糊和混乱仍阻碍其整体水平的提升。制播衔接不顺畅、内容审核标准阙如、引进过程缺乏成熟的筛选机制等问题,让网络动漫魅影重重,创意古怪、格调不高等一度成为网络动漫的代名词。





监管层面的缺位也让网络动漫之“污”变成了赤裸裸的明规则。一条网络动漫作品收获百万甚至千万量级的播放量,这本身就是乍眼的举报线索,眼下一些平台掩耳盗铃来装傻,监管部门难道也在装睡?吸睛的视频过了千万双眼,唯独监管部门没看到?





时下,青少年群体仍是动漫产品的主要消费对象,产品的内容品质、情节设计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受众的“三观”。有报告显示,超九成的未成年人在上网时遭遇过不良信息侵扰。从各类儿童邪典视频,到被异化为社会人的小猪佩奇,再到网络低俗动漫,在青少年触网日益频繁和便利的当下,一些网络文化产品利用未成年人的懵懂好奇来赚快钱的做法,已经成为其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陷阱,稍不留意就会坠入其中。





净化网络视听空间,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2017年6月颁布的《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就对具有宣扬黄赌毒、渲染暴力恐怖、教唆犯罪等性质的作品有明确的禁止规定,此前文化部也公布过一系列网络动漫黑名单,对相关企业和平台关停、处罚,但网络动漫低俗之风仍难禁绝,违规网络视听产品依旧层出不穷。





针对此番事件,有网友在微博发声“管管孩子,救救动漫”,这固然是发自心底的呐喊,但为网络动漫“去魅”,更多还要靠平台自律和监管的常态化。进一步缩小违规产品制作上传与屏蔽封禁的时间差,通过立法等手段加大相关网络视听产品设计者、传播者、经营者的违规成本,针对网络视听产品制定更为明确、细化的制作和引进标准,建立科学分级制、逐步健全播放体制……这些措施的推进与落实程度,考验着各方的智慧和决心,也体现着网络视听产品生产、传播和监管链条上各个主体的社会责任。这份责任和担当,关乎网络视听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吃这碗饭的个人、企业和平台在行业中的口碑与前途。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红利期,并不乏一些视听类网站和平台的前车之鉴,其中有些甚至已是行业头部企业,却因一朝在社会责任和道德层面的失足,让辛苦多时赚来的名誉与成绩顷刻扫地,最终遭遇的则是市值蒸发、资本撤离、人心涣散这样的悲惨结局。





点名约谈、批评,全面删除、清查……如此针对问题文化产品的整治措施和流程公众并不陌生,既非第一次,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眼下B站丢面挨罚只是第一步,未来如何让由更多个C站D站E站组成的网络视听空间更加健康清朗,让触手可及的网络视听产品发挥更多的正向价值,真正做到“幼吾幼,少吾少,长吾长”,各方需要摸索和实践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