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账”里算出新天地

小编温馨提示:前方高能,《两本“账”里算出新天地》需要您认真观看!

正文开始:





浙江在线7月1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华 区委报道组 陈海群)“暖场的时候,我们希望增加与儿童观众的互动环节……”7月12日,暑期第一场儿童剧《美人鱼》刚刚落幕,宁波镇海大剧院负责人俞静海就忙着与演出方敲定下一场《灵珠之魔法师》的相关细节。在刚刚过去的6月,这个剧院承办了14场活动,创了月承办活动数的新纪录。





从出租场地当“包租公”,到主动投身市场,成为基层文化服务供给者,在大部分国有剧院都需要财政补助才能生存的情况下,这家只有15个人的县级国有剧院,走出了一条纯市场化运营的良性发展之路。





2014年,新建成的镇海大剧院交付使用,但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没有举办过商业演出。2016年,俞静海成为剧院的“当家人”。上任第一天,他就细细研究了大剧院的两本“账”。作为国有剧院,社会效益是第一本账,当时剧院主要对外出租场地,无法决定演出剧目,更不要说提供文化服务了;第二本账是经济账,剧院的人员工资和物业、维保等费用支出,一年不低于500万元,而场地租金一场2万元,就算一年出租100场也只有200万元。





两本“账”都算不平,俞静海带领大剧院“下海”了。剧院向产业链下游延伸,采购节目、承接文化活动,从文化演出市场中分蛋糕。剧院管理人员也都转变了身份,工程师需要负责控制舞台机械,财务人员也要走出门去对接舞美……





“刚开始效果并不明显,因为观众的文化消费习惯没有变,比如看惯了免费的露天戏,戏迷不知道还可以走进剧院看名角演出。”俞静海想了一招,吆喝观众来看演出。剧院在各个社区发展了20多名铁杆票友,经过他们点对点的扩大宣传,原来卖不出去的戏剧票很快成了抢手票。剧院又与各个幼儿园建立了联系,了解需求后定向采购节目,使得儿童剧成了剧院的拳头产品,场场爆满。





除了演出,剧院还走出去承办文化活动,挖掘自身商业价值,采取票房分成、场租投入等方式减少剧目采购成本。





“剧院现在一年有100多场活动,其中商演有40多场,从第一场商演到现在,营业收入超过1500万元,其中文化演出收入占到七成以上。”回过头再翻看剧院的两本“账”,俞静海说,经济账上,剧院已实现盈亏平衡;而在社会效益这本账上,剧院坚持低价惠民、文化众享的理念,平均上座率达70%以上,累计惠及观众超1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