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阿利,一出生就缘定阿尔及利亚”

看官辛苦啦!傻大方小编知道你找““我叫阿利,一出生就缘定阿尔及利亚””这篇文章很久了,是否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脚呢?


正文开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李剑军艾红霞通讯员郑毅





不远万里,祖孙三代接力援非,传递大爱。在应城市,一个特殊的家庭与阿尔及利亚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5年2月,沈阿利作为湖北第24批援非医疗队的一员,远赴北非的阿尔及利亚,一如30多年前的爷爷那样,当上了一名援非医生。“到需要的地方去,是一名医生应有的担当”,38年前,沈阿利的爷爷这么说;如今,沈阿利如是做。





万里之遥,援非爷爷为他取名“阿利”





“我的名字是爷爷取的,一出生就注定了我和阿尔及利亚的缘份”。6月28日中午,应城市中医院5楼会议室,说起自已名字的来历,38岁的沈阿利一脸自豪。





沈阿利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他出生时,爷爷沈冬升正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一家医院的湖北援非医疗队工作。当时的沈冬升,是孝感市中心医院麻醉科医生。





小时候,沈冬升常给沈阿利讲阿尔及利亚的故事,年幼的小阿利懵懵懂懂,但爷爷的一句话,却深深植入他的内心——当时非洲医疗环境差,缺医生,所以派中国医生去帮助他们。





一张黑白照片,让沈阿利心驰神往:沈冬升坐在阿尔及利亚盖尔马一家农场的草地上,神采飞扬。





受家庭的影响,沈阿利长大后也走上了从医之路,同样当上了一名麻醉科医生。说起爷爷,沈阿利有些伤感——两年前,他一直视为榜样的爷爷,因病去世。





2014年,沈阿利得知湖北正在选派组建援非医疗队,他动心了。“援非是我内心的梦想,我想重走爷爷走过的路。”





此时,女儿7岁,刚上小学一年级,妻子极力支持他:“好男儿志在四方。趁年轻,做一番事业”。申请成功后,他将消息告诉爷爷,当时87岁的爷爷鼓励他“给自己的人生加一笔色彩”。





2015年2月,农历春节临近,告别泪眼婆娑的妻女,沈阿利和来自全省各地的80多名援非医生一起,去了阿尔及利亚。





“3000多台手术,几乎每天都会遇险情”





沈阿利的服务单位是地亚雷特省妇产医院。地亚雷特省距首都阿尔及尔300公里,沈阿利的两年援非时光定格在这里,“无论是城市面貌,还是医院条件,都比应城差一些。”“和国内的麻醉师不一样,在阿尔及利亚,麻醉医生管的事要更多、更细一些。”沈阿利说,当地称麻醉医生为“复苏医生”,是“不主刀”的妇科医生——除了胎儿分娩、术后缝合外,其余的事都得管。





上岗才一周,险情不约而至。一天上午,救护车送来一位因前置胎盘大出血、已经休克的产妇。





“前置胎盘非常凶险,必须马上手术,否则产妇和胎儿都有危险。”在麻醉助理配合下,沈阿利先为产妇建立静脉通道——穿颈内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输血输液,然后对其实施全身麻醉。经剖腹手术,产妇顺利产下一男婴。





在该医院,除了附近的产妇,更多是外院转过来的危重患者——比如妊娠高血压合并子痫、体位综合征……“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危重产妇,最多时一天处理过3例。”沈阿利开玩笑说,援非结束时,除了没有摸过手术刀,扎扎实实当了两年产科医生。





“两年做了3000多台手术的麻醉,没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总结援非经历,沈阿利十分欣慰。





“心心念念,期待和非洲兄弟再聚”





如同30多年前爷爷向他讲述援非故事,沈阿利闲暇时,也会给女儿看手机照片、视频,讲述阿尔及利亚的风土人情。“人回来一年多了,但我还时常惦记着那里。”沈阿利说,一周前他还和地亚雷特省麻醉科主任布克视频聊天。





电话那头,一番寒暄后,布克突然发问:“你什么时候再来帮助我们?”





两年援非,沈阿利感受最深的是当地人的热情和对医生的信任、尊重,“走到哪里,都是麦丝果果(非常感谢)。”一次,沈阿利和同事们成功抢救一名危重病人后,家属专门将亲手做的古斯古斯(当地特色食品)和一些牛肉、羊肉送到医院表达谢意。





值得一提的是,沈阿利的叔叔沈红星作为厨师,曾5次参加湖北援非医疗队,2016年才回国。





1963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支援非医疗队,这支24人的医疗队以湖北医生为班底。55年来,我省累计派出援外医疗队员3439人,收治病人220多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165.9万例,他们以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诠释了“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





目前,我省第25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77人、第12批援莱索托医疗队9人正在非洲执行任务。





沈阿利透露,他已报名参加第26批援非医疗队,希望能有机会再次踏上非洲那片热土。“阿尔及利亚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想有机会再回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