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观点 | 朱恒源:医疗体系双轨拉锯的未来

未来十年,在商业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诱导下,医疗服务领域“双轨拉锯”的改革,会逐步开启一个解构并重构的过程。这是中国医疗体系演进的未来图景,也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未来十年的最大看点。

教授观点 | 朱恒源:医疗体系双轨拉锯的未来

朱恒源

清华经管学院

创新创业与战略系  副教授、系副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

新兴市场的竞争优势、创新与企业转型

朱恒源,清华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副教授,系副主任。1991年,获得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学士学位;1998年,获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2000年,获得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硕士学位;2005年,取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新产品或者新业务发展的组织及过程、创业与企业成长、新兴市场的竞争优势等领域。

教授观点 | 朱恒源:医疗体系双轨拉锯的未来

最近在北京召开了一场医疗卫生系统的表彰大会,除了通常的表彰先进之外,会议传出领导层对医疗卫生系统的期待,要求打好医改攻坚战,加快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开创我国卫生和健康事业新局面。

医改进行了这么多年,即使从2009年启动新医改算起,迄今也近8年,为什么还在攻坚?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按照新医改方案,包括四大部分,亦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这其中,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初见成效。那么,要攻坚克难的,主要指要建立适应中国需要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医药供应体系”,亦即通常所说的“医疗”、“医保”、“医药”如何实现“三医联动”改革。

教授观点 | 朱恒源:医疗体系双轨拉锯的未来

医疗卫生体系的根本目的,还是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因此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社会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怎样、如何发展,惟其如此,才能了解我们的医疗服务体系未来演进的方向。

中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由于人口的快速老龄化,疾病结构正急速向发达国家靠近——慢性病已占到中国77%的健康生命年损失和85%的死亡诱因,已经十分接近发达国家。同时,由于地区间、社群间的巨大差异,在发展中国家常见的伤害、传染病、新生儿、营养和孕产妇疾病等疾病的负担总量上依然可观;另外,大众不仅对医疗服务的最终效果有很高的期待,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他们对医疗服务的便利性、对医疗消费的体验,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中国社会民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在快速动态上升过程中,多元、多样、动态上升的社会医疗需求,给中国卫生医疗供给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脱胎于计划经济体系,直到现在,基础医疗、住院医疗都主要由政府主办的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在一个国家经济不发达的时候,由政府建立统一的医疗体系,为国民提供大致同等的医疗服务,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具有合理性。人们有时候会怀念计划经济时代的“公费医疗”,认为相对公平地解决了老百姓的医疗问题。事实上,那个时代,对普通民众提供的医疗服务虽然平等,但保障水平很低。一旦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健康需求提高,这种体系结构单一性的弊病就凸显出来。

教授观点 | 朱恒源:医疗体系双轨拉锯的未来

经过多年的改革,目前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已经建立的公立医疗服务体系,这一体系以保基本、广覆盖为基本原则,以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以政府财政和基本医疗保险为主要卫生筹资来源,按政府核定定价,为全体国民提供医疗服务。我们称之为“保障轨”。另外,随着居民健康需求的提升,因应新兴的中产阶级对健康消费升级的需求,正在逐步形成一个基于市场需求发展的,以私立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私立非盈利机构)为主体,以商业医疗保险和个人自费为主要筹资来源,实行竞争性定价的医疗服务体系。我们称之为“竞争轨”。

从实际运行看,无论从从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还是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数的分布来看,占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主体的,依然是公立医院为主的保障轨。公立医疗体系内部,不同机构业务分布不均,公立三级医院病床使用率连续几年维持在100%以上,保障轨不堪重负。近些年来,“竞争轨”中的民营医院在医院数量、床位数量等资源上的占比快速攀升。但总体上看,竞争轨的医疗机构规模小,结构散,管理乱,不成体系。

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在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供给体系方面,依托公立医疗体系,做了许多探索,如设立特需门诊、建立所谓国际医疗部等。但这种在原有保障轨体系内部架设新体系的办法,存在许多机制上的障碍,无法全面铺开。

教授观点 | 朱恒源:医疗体系双轨拉锯的未来

中国的医疗体系现状,就像一个蹒跚前行的巨人,保障轨是一条腿,粗大但不强壮,而且有毛病,症状还在持续恶化中;竞争轨是另一条腿,底子不错,但过于纤细还在逐步成长中。这两条腿支撑着中国十几亿人的健康医疗服务的需要。可以想见,这样的巨人往前走,必然是踉踉跄跄的,不时会出点问题。麻烦的是,由于保障轨提供了现阶段绝大部分的医疗服务,在竞争轨还没有发育到能够承担相当部分的负担之前,谁也不敢对保障轨进行伤筋动骨的手术。这就是我们目前公立医院改革反复纠结的原因。可行的路径是,抓紧新兴的医疗需求升级的机会,促进竞争轨这一条腿尽快发育,一旦竞争轨长大了、强壮到可以承担相当一部分体量的医疗服务,就可以为保障轨的改革赢得转圜的空间。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双轨拉锯”。这样拉锯的过程,可能会经历四个阶段。

双轨拉锯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需求裂变:医疗服务体系的“保障轨” 富集了绝大部分的医疗关键资源,也承担了绝大部分医疗服务,但受制于“保基本、广覆盖”的要求,只能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需求。随着医疗消费升级和中产阶级崛起,对优质医疗服务需求迅速增长。“保障轨”无法满足这一部分新增的医疗服务需求。于是,受市场需求驱动, “竞争轨 ”开始萌芽, “竞争轨”以服务导向为起点,致力于在现有技术水平上,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这里的优质,不仅仅指医疗技术的水平,还包括医疗服务过程的质量。现在许多人去和睦家这样的医院,看重的绝不仅仅是医疗技术水平,还有整个医疗服务的体验。新兴中产阶级的需求增长,会在少量非关键、边缘领域,如医美、口腔,孕育新的医疗模式和机制,这些新的机制会在一些消费者集中的地域,率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一旦竞争轨的产业链形成,就有可能与原有的保障轨形成拉锯。由于竞争轨内部本身是竞争性的,其效率相对保障轨会更高,使得“竞争轨”可以从原有保障轨“虹吸”医生等资源,这些核心要素资源的迁移,将促进竞争轨医疗服务市场的成长与壮大,并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投入,慢慢覆盖更多的主流领域。在制度允许的条件下,竞争轨的发展,就有可能与保障轨形成竞争拉锯。

双轨拉锯的过程,将促进保障轨和竞争轨共同发展和提高。竞争轨的大规模发展分流了保障轨的运行压力,并同时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溢出到保障轨,从而保障轨的效率也得以提高。当然,为了保证保障轨的正常运行,监管层对于要素市场流动掌握着控制权,确保资源的流动不影响保障轨的运行。像医生的多点执业,医管部门完全能够控制医生资源流动的范围、流量、流速,据此确保在转轨过程中医疗卫生系统的平稳运行。

双轨拉锯的结果,不会是一轨吃掉另一轨,而会最终形成双轨共生,共同发展的格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消费升级,优质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需求进一步增长,竞争轨的增速将显著提高,同时,保障轨份额逐步下降,但服务会逐渐升级提高。竞争轨逐渐增长到与保障轨并驾齐驱,保障轨和竞争轨相辅相成、纠缠盘错、螺旋共生,中国的医疗健康体制得以重构,最终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混合体制。

新一轮的医改,反复在强调医保、医疗、医药的所谓“三医联动”,也有论者提到要改革的设计者加强所谓的“顶层设计”。在我们看来,关键是选准启动医改“最小的一揽子改革清单”,让医疗服务领域双轨拉锯的进程得以展开。

双轨拉锯进程能走多快,关键是两个方面:首先是政府部门会不会坚决并稳妥地推动改革的进程。所谓稳妥,是努力确保保障轨医疗服务体系相对平稳的运行;所谓坚决,是坚定不移地促进核心医疗资源(主要是医生)的流动,给竞争轨的市场发展留下空间。双轨拉锯进程展开的另一个关键,是商业医保体系的发育。从支付上看,中产及富裕阶级急剧增长,其医疗服务需求不能被保障轨有效满足,他们会转而向竞争轨寻求新的供给。大量的市场需求将促进商业医疗保险成长和壮大,使得商业医疗健康险迎来爆发期。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将改善中国的医疗保障结构,并诱导医疗服务领域的竞争轨的扩张,促进医疗服务体系更好的满足居民多元化和多层次医疗需求。

小结说来,未来十年,在商业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诱导下,医疗服务领域“双轨拉锯”的改革,会逐步开启一个解构并重构的过程,带动医保、医疗、医药在内的整个医疗服务供给体系的转型升级。这是中国医疗体系演进的未来图景,也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未来十年的最大看点。

以上改自清华产研院最新研究报告《双轨拉锯:开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未来》

更多阅读

教授观点 | 朱恒源:产业政策转型时

教授观点|白重恩:经济未进入新周期,未来增长不易持续

教授观点 | 朱岩:社交时代的知识创造与传播趋势

教授观点 | 王毅:聚东风,中吉机械国际化

教授观点 | 张勉:自由源于自律:作为组织即兴实践的合弄制

教授观点 | 陈劲:打造创新力的黄金律

教授观点 | 朱恒源:医疗体系双轨拉锯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