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背山”

小编来了!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三人“背山”’,特意拿来分享给各位看官,如果你也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记得分享哦!


正文开始:





上图:胡琰均背着竹筐到文县范坝镇乡下收购土特产。右图:高培研(中)、胡琰均(右)和王伟信心满满。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魏永刚 摄





陇南山大。从甘肃文县县城到碧口镇,两山耸立,一江滚滚。车随白龙江在山间蜿蜒而行,对岸农舍散落,江上铁索桥高悬,一车人感叹:出山何其不易!





在这种感叹中,记者看到了“背出大山”四个字。这不是标语,而是几个年轻人为产品注册的商标。背,是山里人最熟悉的动作,躬身负重,奋力攀登。一个“背”字道出了几许顽强!





立志“背山”者谁?1987年出生的高培研,1983年出生的胡琰均,1986年出生的王伟。三人成众,他们合伙成立了甘肃文县事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演绎着一段动人故事。





走进深山:





“我再也舍不下这片山”





“我不是山里人”,这句话胡琰均重复了两三遍。出生在四川广元、毕业于四川大学英语专业又读了工商管理硕士的她,在国企干过,后来自己创业,但从没想过从事农业。现在,她放下广元的家,留下10岁的儿子,在这片大山里一待就是几个月。说起来,这都源于2014年那次旅行。





2014年8月份,文县范坝镇银厂村长大的“网友”高培研邀请胡琰均和王伟一起到山里走走。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王伟在微博里谈理想,引得高培研一番评论,又加入了胡琰均,三个年轻人就这么认识了。不久后,高培研请他们到家乡走走。三个网友从“线上”走到“线下”,从四川广元北上,来到山水相连的文县范坝镇。





“山里太好玩了”,至今胡琰均还记得当时那份新奇。农家院落沾着露珠的黄瓜,深沟大山里清新的空气,还有农民淳朴的笑脸都让这位城里姑娘难忘。王伟则是另一番感受,“我在农村长大,了解农民的生活”。从小生活在四川简阳农村,王伟曾就读成都理工大学,学习会计专业就是为了离开农村。那次进山,他看到了山里绿色生态的农产品,也懂得农民生活的艰辛。





高培研一路谈的是理想。老家范坝镇附近有养蜜蜂的传统,当地人习惯把树洞掏空当蜂箱。这种蜂箱成本小,但蜂蜜产量低、不卫生。高培研一心想着让更多人分享故乡的优质蜂蜜。他到网上查找各种资料,学习了一种新的蜂箱技术。“我上学时就琢磨着给老百姓做点事。”他说,这项技术让他看到了机会。





高培研对家乡有特殊感情。小时候他随父母在范坝镇生活,12岁父亲病故,母亲带着他和妹妹艰难度日。上中学时他就关注马云,想着开一个网店,专门销售当地妇女纳的鞋垫。他说:“鞋垫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念母情’。”当时家里穷得连一台电脑也买不起,这个想法并没有实现。





高培研只读了一年高中就辍学了,17岁出去打工,学过修车,开过挖掘机,卖过汽车配件,后来在四川广元从事养殖业,也算小有成就。当时,他一年收入有六七十万元,不仅在广元买房子成了家,还把母亲接到城里住。但是,他一直放不下心中的“农场梦”。所以,请胡琰均、王伟到故乡的山沟里,他念念不忘的是理想。





“高培研有很多想法,但最打动我们的是他那种想为老百姓做点事的执着”,胡琰均说,高培研的理想和自己在山里感受到的淳朴结合起来,就是“我不是山里人,但再也舍不下这片山了”。





王伟当时在互联网企业做了6年多产品经理,他想到了互联网的优势。就这样,2014年底三个年轻人合伙办起了事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他们懂得,交朋友可以不分工,但共事必须有分工。在公司经营上,高培研负责全面发展和对外联络;女同志心细,胡琰均管理厂区建设,负责原材料采购;王伟发挥特长,在成都的网络销售中心领头。





背出大山:





“这是我们的事业”





文县范坝、碧口一带高山对峙,沟深路远。城里姑娘胡琰均短短几年功夫,在这里走过了上百个村庄,有些地方不通车,还是步行去的。本地人高培研坚称他走过的村庄更多,数不清有多少。





2014年公司成立后,高培研专门从四川乐山夹江县制作了1000口蜂箱。他在范坝镇的几个村庄,找到60多户传统养蜂户,免费发放了600多口蜂箱。同时,他们和农户签订合同,保底价收购蜂蜜。2015年第一个收获季到来,他们收购了2吨多蜂蜜。让他们惊喜的是,这些质量上乘的蜂蜜在网上销售很好。当地方言“问”与蜜蜂的叫声“嗡嗡”谐音,他们的第一商标就叫“问蜜”。2016年和2017年,他们一方面帮农民养蜂,一方面谋划建设加工厂。最终在碧口镇找到一块18亩地,修建厂房。





短短两三年工夫,他们的产品从单一的蜂蜜扩大到了10多种,有柠檬片、干黄花菜、核桃、花生、花椒、木耳、银耳、香肠、腊肉等。这么多农产品,叫什么名字好呢?





大家七嘴八舌想出几十个,但都不满意。后来,一张图片引发了他们的“灵感”。那是胡琰均一次下乡路上拍摄的:一位裸露着上身的农民,背着沉重的蜂蜜罐,朝大山走去。他仰望大山的眼神里流露着向往和期盼。王伟脱口而出:“背出大山”!





这个名字得到一致认同。“我越看越喜欢这四个字”,王伟说,“这既是商标,更是我们的事业。‘背出大山’直白地点出了我们正在做的事和决心要做的事。”胡琰均心头想的是山沟村寨里各种各样的山货。“山里宝贝很多,”她说,“把那些宝贝背出大山是我们的使命。”





高培研对这个“背”字有着独特体会。他小时候背过东西,深知躬身背货的艰辛和压力。“老百姓祖祖辈辈靠双肩挑、脊背背,才把山货送出来,”他说,选择“背出大山”这四个字,让他意识到肩膀上的分量。





今年6月15日,新厂房建成,他们建立的“文县农特产电商扶贫体验中心”也一同开业。这些年轻人在门口挂起一条长长的横幅:“把对故乡的深情留在大山,把对明天的希望背出大山。”





山里寄梦:





“帮农民有尊严地脱贫”





中庙镇有个渭沟村。他们几次去这个村,一位姓刘的大哥都热情招待,帮他们干活。胡琰均几次想给大哥放点钱表示感谢,都被严厉拒绝了。后来,看到大哥家里有很多笋干卖不掉,胡琰均就把笋干放到网上,帮助他卖出100多斤,收入7000多元钱。





“我们的产品为什么从蜂蜜到现在有了10多种?”胡琰均说,农民需要卖啥,就拿给我们,慢慢地产品种类就多起来。“从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扶贫不是给钱给物,而是要帮农民找事做,替农民做事。”





“帮农民有尊严地脱贫”,高培研说,这是他们的理念,也寄托着他们的梦想。高培研少年老成,话语不多,但喜欢“说梦”。在外地打工,他有一个“农场梦”;回家乡创业,他有一个“脱贫梦”:“我最大的梦想是带着周围人做事,不仅自己要成功,还要把周围的人带动起来”。这里,“周围的人”特指那些生活在山沟里的农民。那都是他熟悉的乡亲,很多人看着他从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成长为事业有成的青年。“我怎么能一个人去成功,不管他们的生活呢?”高培研的梦始终离不开这片大山。这几年,他们直接带动了460多户农民增收。经过几年打拼,胡琰均说去年销售额已接近1000万元。





“我梦想着公司能够上市,”高培研两次强调这句话。他说,上市之后就给每个参与的农户分红,“只要公司运转,乡亲们就能得到一份稳定的股份收入。”





高培研的梦把胡琰均、王伟吸引到这片大山里来。如今,他们的伙伴还在增加。李欣鑫曾经在苏州、常州等地打工两三年,回来后加入了“背出大山”团队,入职刚满月。“我们都想在这里实现人生价值,”他说,乡下青年人不多,愿意在山里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更少。“是共同的梦想把我们团结在了一起,大家在一起就感受到力量。”





“背出大山”需要力量。从最初的3个人创业,到今天20多个人的团队,460多个农户参与,这都是坚强的“脊背”。“背出大山”的年轻人传承着祖辈的顽强,正用知识和互联网思维,给大山“背”来希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魏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