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魂”端午情:节日重要 文化更重要

看官辛苦啦!傻大方小编知道你找““中国魂”端午情:节日重要 文化更重要”这篇文章很久了,是否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脚呢?


正文开始:





未来网(www.k618.cn中央新闻网站)北京6月18日电 (见习记者 朱延生)今年的端午节,您怎么过?端午假期,北京多地举办多种多样端午民俗活动,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亲身感受端午文化。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也是我国首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难忘的端午记忆





6月17日下午1点左右,生于上海,长于北京的68岁朱老师手拉便携式购物车,正在位于永辉超市(太阳宫店)里选购日常食品,偏爱米食的她的车里没有买粽子,“我回去自己包嘉兴肉粽。”





聊起端午节,朱老师第一印象就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我们现在是一样的,都要我们爱国。”





30多年前,朱老师曾去过湖南湘潭,亲自参加了一场龙舟比赛。她回忆道:“出去的时候太阳还金灿灿的,但坐上(龙舟)没一会,突然一片阴云,从头到脚给我浇得一身湿。” 为了安全,后来都上岸了。





“真像脑袋上翻了一个大缸,我从来没经历过这么大的雨。”朱老师觉得特别开心,“一直在城里面,没有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小朋友正在“划龙舟”。 朱延生 摄





“我这香囊是去年端午节在陶然亭公园花10元买的,都一年了还有香味。”一位满头银发,戴着墨镜的奶奶看到了记者手中,在北京中国园林博物馆(下简称,“园博馆”)买的北京翻花,也亮出了自己包上挂的端午香囊,并对记者说:“我们小时候就玩这个(翻花)。”





趁着端午节,这位奶奶带着还在上幼儿园孙女特意来园博馆感受端午习俗。“明天她们爷爷就不去陶然亭了,我得带她俩去,往年那里端午活动特别多。”





过节但不能忽略里面的文化





今年端午假期,园博馆固定展览二楼公共区域,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现场教授如何制作北京草编、蜡果、端午泥咕咕龙、端午五色虎和掐丝网花、水晶花制作等手工艺品。





“绒花的佩戴,每个节气有不同的要求。”北京绒鸟(绒花)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蔡志伟介绍,以前北京端午节,女人一般在太阳没出来前,先买一朵绒花戴头上,中午12点,把绒花扔掉,这叫“扔灾”。男孩则戴“五毒辟邪”绒葫芦,保佑孩子一年健健康康,无病无灾。但这是“纯阳之物”女孩不能戴,女孩戴的是“缯子”,用彩线缝制而成,状似粽子,保佑一年健健康康,有吃有喝。





北京绒鸟(绒花)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蔡志伟正在授课。 朱延生 摄





“任何一项工艺包括节气都含着文化,但现在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过节反而忽略了里面的文化。”蔡志伟认为,让孩子了解里面的文化比过节更重要,因为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征。





蔡志伟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中国魂,即对自己民族和文化的喜欢和认同。“只有喜欢中国才能喜欢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有信心,才能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





从小培养孩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我的芒果(果蜡)怎么皱了”,一位刚刚参加完果蜡工作坊的小朋友来到了北京果蜡第四代艺人刘秀华的老伴聂福麟面前。“没事,回家用布轻轻地多擦几次就可以了。”





下午13点半,已经多次受邀前来园博馆进行授课的刘秀华和聂福麟夫妇,正在教授已经报名活动的儿童如何制作果蜡。因为需要提前报名,部分没有报上名的家长也带着孩子围着隔离带,学习制作流程。





现场观众对栩栩如生的果蜡柿子充满好奇。 朱延生 摄





“在北方地区,就我们一家生产果蜡,只有我们到那里,你才能在那里看见,也没有商店卖这个东西。”聂福麟说:“平常参加学校活动、春节庙会等类似的活动才能见到。”





当问及蜡果的手艺是否还能传承下去,聂福麟非常肯定地说:“能!”现在他的子女业余时间也在学习,但还不能完全独立。“以这为生、专职做这个肯定是不行的。这不太容易”。





北京奋斗小学四年级班田由由跟着妈妈一起来园博馆学习端午民俗。“今天专门上园博馆来带孩子了解端午文化,之前她们学校也搞过活动,现在学校对这方面比较重视了。可能她们知道的比我们懂的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