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可见”保护隐私还是导致封闭
小编嘚啵嘚:《“三天可见”保护隐私还是导致封闭》是傻大方资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为你带来的,你是继续往下看呢?还是继续往下看呢?
正文开始:
最近有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在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缩小朋友圈记录的查看范围。朋友圈出现“三天可见”功能之后,争议一直不断,支持者认为理应保护隐私,而反对者认为会导致“友尽”。
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以及朋友圈不但成为现代人的一个社交平台,而且还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所承担的各种功能也越来越强大。那么既然是社交平台和生活方式,我们就会希望有一定的规则来对其进行约束和规范,而这个规则,一般而言是由微信平台方来制定的,只是制定规则的过程,势必要考虑大多数用户的愿望和体验,满足大多数用户的现实需求。
微信朋友圈的“三天可见”功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朋友圈”里未必都是朋友,甚至还有一些居心不良者,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实。所以微信方推出这一功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避免朋友圈里面的信息、图片等等被随意外传,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带来侵害。尽管初衷是好的,但是如果有人真的把微信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却可能会导致很多人的误会,以为对方是在提防自己、故意屏蔽自己。
有专家认为,宽容、开放是社交平台最大的生命力,朋友圈“三天可见”的功能,恰恰是现代人走向封闭的证明,并不可取。既然我们也承认完全开放的朋友圈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而“三天可见”又会导致部分人的误会,也导致自己的封闭,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保护个人隐私和避免误伤朋友,避免走向封闭之间寻求一种合理的平衡。
即便从保护隐私的角度看,“三天可见”功能其实是存在很大缺陷的。比如一个人早早就加了你的微信,可以看见你的微信朋友圈,你每天发布的朋友圈信息他都能看得到,那么设置“三天可见”对他就是没有用的,而只对那些刚刚添加的朋友有用,但是随着新朋成老友,这一功能同样会失效。
保护隐私和保持开放,对朋友圈来说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如果要想彻底保护隐私,要么彻底远离朋友圈,不在上面发布任何个人信息;要么对所有人都设置“不可见”,只是把朋友圈当做一个记录自己生活瞬间、片段的地方。还有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利用微信的分组功能,让自己的朋友圈只对自己信得过的人开放,而屏蔽那些泛泛之交,无法完全信任的人。但这样是否就能做到完全彻底的保护个人隐私,也还是一个未知数。
微信朋友圈的“三天可见”功能之所以让很多人如此纠结,说到底还是折射出现代人在保护个人隐私和扩大人际交往之间的一种矛盾心理,一种“双重焦虑”。而要想解决问题,除了需要微信方在技术上的进步,也要看个人对隐私保护、人际交往的现实诉求程度。(天歌)
- 达州:利用特殊身份向“黑车”收保护费 家族式恶势力团伙获刑
- 强化线索核查 严厉打击“保护伞”
- 研究:全脂牛奶可保护心脏
- 日本挪威等25国投下反对票 新设鲸保护区愿望落空
- 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 河南处分了184人
- 雷霆出击,保护母亲河
- 滴滴昨试运营全程录音功能 网友质疑能否隐私保证
- 大型农家乐藏身秦岭保护限制开发区内 已被拆除
- 落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 上海学生校园里捡到彩鸟 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仙八色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