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任志强、艾路明:企业家做环保是不是做秀,关键看效果

专访任志强、艾路明:企业家做环保是不是做秀,关键看效果


中国经济周刊微信号:

ChinaEconomicWeekly

     

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经济网  www.ceweekly.cn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胡巍 | 北京报道

编辑:牛绮思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23期)

专访任志强、艾路明:企业家做环保是不是做秀,关键看效果

视觉中国

专访任志强、艾路明:企业家做环保是不是做秀,关键看效果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胡巍 | 摄 

2009年作为企业家代表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时,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问万科创始人王石:“中国代表团谈判艰苦,一个原因就是担心我们答应的条件给企业的压力太大,你们能兑现吗?”王石回答:“企业家代表来参会,就已经是个姿态。对中国政府的承诺,我举双手赞成。”

今年阿拉善SEE公益机构“2℃正在改变的未来,第六届中国企业绿色契约论坛”在北京举办时,王石回忆和分享了这段经历。论坛开幕的当天,即6月5日,是第47个世界环境日,北京最高气温达39℃,成为进入2000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温度。

研究表明,地球平均气温如果比前工业化时代超出2摄氏度,海平面上升、干旱、极端热事件、台风等极端气候现象将变得更加频繁,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将超出人类控制极限。

在第六届中国企业绿色契约论坛上,商界人士成为当天的重要角色。《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论坛期间专访了阿拉善SEE公益机构两任会长——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艾路明、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任志强,从企业家的视角来看环保。

《中国经济周刊》:

企业是环保主力军,但其不恰当的行为又会造成污染。所以如何看待企业参与环保的意义?

艾路明:通常情况下,不处理污染,企业的成本可能会降低,但它消耗了公共资源,实际是把(利用)公共资源的成本提高了,给更多人带来麻烦,企业获得的好处是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的。

相反,具有环保意识的企业家,总能做出很多改进。比如德龙钢铁,钢铁生产70%的用电通过炼钢产生的余热来提供,用技术把碳排放量降低到同类企业的一半不到。这样既给企业发展带来价值,又对环境产生相对好的影响。

任志强:对环境抱着善与爱的态度,环境才会馈赠,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企业家也一样,因为利他的行为而获得利己的收益。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不把顾客当作上帝得不到好处,这就是市场竞争产生的规律。

普通老百姓也应该关注环保,但相比企业家,影响是有区别的。比如砍树,普通人砍一棵,而造纸厂会砍一片;比如泼污水,普通人倒一盆刷锅水,而一家工厂可以污染整条河流。所以企业家要走在前头。

《中国经济周刊》:

如何促使企业提高环保投入?

艾路明:不能单纯依靠人的觉悟或道德来保护环境,尤其在企业领域,必须有相关法律的推动。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恰恰会鼓励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发展,否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而制定一个健全、符合环保需求的法律体系,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基础。比如在新兴的物流行业,包装胶带的使用量很大,会造成环境压力,目前来看禁止使用胶带是不现实的,所以法律在制定期间就要对企业、行业有深入的调研,既不能不用胶带,又要有所控制。

另外,还需要龙头企业、消费型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关注产品是否达到绿色标准。这就是阿拉善SEE推动“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的背景,我们很多房地产企业联合起来,要求上游企业提供符合绿色标准的原材料,如果达不到标准就不会被采购,他们的市场就可能丢失。

任志强:缺乏完善的产权制度也会给环保带来不利影响。如果产权制度完善,对一座青山拥有完整产权的人,一定会全力保护好这座山的生态;但如果对这座山只拥有临时的使用权,就很难让他顾及使用期之后的事情。

塞罕坝是环境友好的典型案例,但我们用了60年才完成绿化,如果农田、林地只承包30年,人们怎么会有动力改善生态呢?

《中国经济周刊》:

企业做环保,什么情况下可能沦为做秀?

艾路明:不管民众如何看待,如果一个企业宣称做环保,愿意提供绿色产品,无论是不是做秀,都应该进行正面的鼓励。但也存在一种现象,一些企业一方面宣称是对环境友好的,一方面又偷偷摸摸做着破坏环境的事,我们就应该通过法律、NGO、教育来影响和改变他们的行为。我认为,还需要媒体的力量,因为今天的媒体很发达,包括自媒体,通过大众对环保的关注,会使一些企业从做秀变成实干。

任志强:做不做环保,最终要看是不是达到了减排等目标。只要达到了效果,无论企业做怎样的宣传,那都是在做环保;如果没有达到效果,那就是在做秀。

《中国经济周刊》:

房地产行业参与环保的动力是什么?

任志强:从碳排放量来说,建筑业及其上游产业的排放占全国40%以上,因为钢铁、水泥等原材料的生产、使用、包括建设过程等,都是排放大户。所以全世界的房地产行业都在关注环保,比如做绿色建筑等。

阿拉善SEE的地产商们联合起来做“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就是因为这个行业所占的排放比重太大,就是要倒过来约束上游产业产生过多碳排放及其他污染。如果排放大头控制住了,就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很大的贡献度。

《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环境保护,消费者能够做什么?

任志强:消费者不购买污染环境的产品,就不会有这些产品的生产。比如在欧美,消费者买房时宁愿多支出10%到15%的费用去选择绿色建筑。一方面是他们认识到要保护环境,另一方面是在绿色建筑的居住使用过程中,因为节能等因素,费用实际是降低的,最终能把多支付的房款逐渐收回,而政府对此也以减税等方式加以支持。

但问题是,产品是不是绿色,经常是企业自己在宣传,消费者缺乏判断能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靠信息公开,建立社会监督。“绿色供应链”要求产品本身是绿色的,也要求上游生产过程达到绿色标准。消费者判断产品本身相对容易,但要看到上游生产过程则有难度。而控制气候变暖,更多地取决于生产过程中的碳热排放。

其实“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等环保组织,已将上游生产企业的相关数据在网上公布,消费者可以通过登录网站或“蔚蓝地图”APP查询,但媒体在这方面宣传力度非常欠缺,应该要让民众知道有这些途径参与环保。

专访任志强、艾路明:企业家做环保是不是做秀,关键看效果

专访任志强、艾路明:企业家做环保是不是做秀,关键看效果

专访任志强、艾路明:企业家做环保是不是做秀,关键看效果

2018年第23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专访任志强、艾路明:企业家做环保是不是做秀,关键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