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掌墨师”古法建房传后世

小编温馨提示:前方高能,《抢救“掌墨师”古法建房传后世》需要您认真观看!

正文开始:





赵芸记录工匠传统手工。受访者供图





墨斗,“掌墨师”的法宝。





采用穿斗结构的四川民居,是四川地区数量最多的现存传统建筑。6月12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从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目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规划部正对四川汉族地区传统大木建筑工艺进行调查,未来,将制作四川传统古建工匠花名册。





每栋古建筑都有一位“掌墨师”





“独是建筑,数千年来,完全在技工匠师之手。”在传统古建项目中,匠人,是项目中最重要的元素,而“掌墨师”无疑又是匠人团队的核心。“掌墨师”,意思就是掌控墨线的师傅,通俗的说,就是拿墨斗的。在传统修建房屋时,他即是全程主持建设的“总工程师”。





“所有的图纸都在‘掌墨师’的脑袋里,他是一个把二维图纸输出成三维实物的关键人物。”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规划部助理馆员赵芸说,她正牵头对四川汉族地区传统大木建筑工艺进行调查,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落脚于访谈人物中。从2015年开始,她已经对30名“掌墨师”进行了访谈。





30位“掌墨师”的年龄大都在60至80岁间,从分布来说,成都周边以及雅安芦山、天全,广元青川、昭化、旺苍等地较多。“我们的调查其实也具有偶然性,因为必须要有施工现场,我们才能找到‘掌墨师’。”赵芸说。





每个掌墨师都有自己的“鲁班字”





无论是传统的木作工具,还是每个“掌墨师”独创的技法,都有“掌墨师”自身的烙印。就拿榫眼来说,每个人凿出来的口子是不一样的,怎么用签棍卡紧、怎么量尺寸,怎么让它们对应起来,都是每位工匠独有的技法。





除此以外,每个“掌墨师”都有一套自己的“鲁班字”,每根柱子上,用“鲁班字”去标记,只有“掌墨师”和他的团队可以看懂这个记号,并让古建筑各个结构间严丝合缝。赵芸说,这些具体而细微的技巧正是匠人创造性的体现,也是民居建筑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





房屋柱子的墨线绘制和求取榫眼尺寸的技法也是每个“掌墨师”最看重的技能。从前,当一个木匠与主人家商量修建房屋时,他会拿着一根竹竿去记录穿斗结构的尺寸。高度、开间、进深等等,都用竹竿记录。





在这些匠人身上,大木工艺仍在传承。“这是数千年的历史积累,匠作技艺是一种活态的与人与生活关联的技术,与工业时代的机械有很大的差异。”赵芸说,





抢救老手艺制作古建工匠名册





和许多传统手艺一样,由于传统木工收入低、干活时间长、累等原因,很少有年轻人来学习这些技法。“除了传承的困难,许多匠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做工作的重要性。”赵芸说,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传统建筑的修造活动几乎绝迹,其中一部分工匠加入了“以设计院图纸为指导”的古建修缮队伍。而由于工作量不饱和的现状,有许多工匠并没有将自己的木工活作为唯一的职业,这项传统工艺也许会消失,这些现状让赵芸感到担忧。目前,赵芸和她的团队正在思考一些对策,来改善这些现状。





“很多年以后的人如果想知道我们从前的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我们手上的记录和资料能够给他们完整的呈现过程,还原当时人们的生活风貌、帮助他们领悟到古建筑的修建智慧,我觉得这具有很大的意义。”赵芸透露,目前,她已经初步梳理了一本工匠名册,列出了工匠所在地、工匠强项等,正在继续访谈人物、完善表格。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戴竺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