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入摩”后,市场机会在哪里?

  历经5年反复地沟通与协商之后,5月31日收盘后,A股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这标志着A股在国际化进程中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此次正式纳入MSCI指数的最新成分股共226只,纳入比例为2.5%,纳入完成后其市值占MSCI新兴市场指数权重为0.4%。尽管比重很小,但在我国金融开放的大背景下,A股开启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引擎。然而,“入摩”后首日(即6月1日),A股市场并未如投资者期待的那样,迎来“入摩行情”,但当前A股的估值对全球投资者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吸引。长期看,毫无疑问,相关成分股有望获得全球增量资金的配置。那么,哪些行业、什么样的股票最入外资的“法眼”呢?

一、A股正式“入摩”对市场影响几何?

5月31日,曾几次“闯关”失败的A股,经过5年努力,终于被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尽管本次纳入只是A股“试水”MSCI的第一步,但意味着A股向全球资本市场的“中心舞台”坚定迈进,A股自此开启国际化格局。按照预定的方案,A股于6月1日和9月3日分两步以5%比例纳入MSCI:第一步,在5月半年度指数评审后A股正式纳入,纳入比例为2.5%;第二步,在8月季度指数评审后,纳入比例上调至5%,完成A股首次纳入。

1.“入摩”前后两个交易日A股走势迥异

A股被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前的一个交易日,也就是5月31日,已经六连阴的几大主要股指全线高开,并且震荡走高,全天维持在高位运行。正当市场乐观地期盼全球增量资金将扭转A股1月底以来的颓势,然而,6月1日,A股未能如市场期盼及预期的那样,在周边市场一篇普跌的的氛围中独立收红。(参考表一)

A股“入摩”后,市场机会在哪里?

2.全球增量资金入场是短期行为还是长期行为,市场观点各异。

当然,短期一两天的走势并不能说明A股从此迎来关键性拐点或仍在熊市震荡筑底。可以确定的是,加入MSCI后,A股将迎全球增量资金,这也是市场共识。但这些资金是短期行为还是长期行为,市场存在两种观点:

观点一:短期或给A股带来千亿增量资金。根据Wind数据,全球约有4.8万亿美元资金跟踪MSCI亚洲指数、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MSCI全球指数。若按照2.5%的权重纳入,对A股直接的增量资金约为550亿人民币。兴业证券报告分析称,根据5%的市值纳入因子,2018年被动增量资金可能达到1000亿左右,未来100%纳入将到1.8万亿元左右增量资金。广发证券指出,考虑到主动型基金可能会提前配置,在“两步走”情况下,预计这1000亿元流入资金中大部分会在第一步执行日6月1日前后一段时间内流入,剩余部分会在第二步执行日9月3日后流入。

观点二:短期影响或不大。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策略分析师高挺估计,两步纳入完成或将为A股市场带来184亿美元的资金流入。考虑到A股市场的自由流通市值高达3.4万亿美元,日均成交额达到750亿美元,从这一成交额来看,此次将进入A股的MSCI“挂钩跟踪型”和“参考跟踪型”指数基金的规模比较小。如果再考虑分批多次买入因素,536亿体量的指数基金对A股短期内带来的冲击还是有限的。

3.“入摩”对A股有四大影响

除了增量资金外,“入摩”对A股至少还有四大影响,并推动中国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提高A股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

一是改善投资者结构。MSCI在全球约有7500名机构客户,包括银行、资管公司、对冲基金、养老基金等,这些机构的加入,将将促进A股国际化,进一步降低A股市场的个人投资者比重,同时与国内的机构投资者也将展开博弈,同时倒逼市场制度和规则的进一步成熟完善。韩国、台湾股市在被纳入MSCI指数之后,都发生了两个变化:与全球资本市场联系更紧密;自身市场更成熟。

二是市场风险偏好改变。国际基金很注重价值投资,擅长长线布局,具体表现可能是市场长期走势与公司盈利的变化高度正相关,市场的换手率明显下降等。股民未来在A股投资时,更需要把握估值,对公司进行分析和判断后决策,切勿盲目跟风。

三是估值体系重构。预计A股市场的定价体系在中长期可能受到外资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市场估值将与国际接轨。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被纳入MSCI指数体系后12个月内,估值明显低于国际水平的行业大幅跑赢市场,而估值明显高于国际水平的行业则表现平淡。

四是,从长期影响来看,A股纳入MSCI还利好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完成国内资本市场与全球金融市场融合,成为中国市场开放的重要时刻。

二、业绩稳定的消费类港股和美股最受资金关注

“入摩”后,进入A股的外资最可能配置哪些板块,以及什么类型的股票?国际市场投资机构众多,无法一一分析每家机构的持股及盈亏情况,但可参照国际主要股票市场的个股长期走势来判断外资偏好。本文以目前较为成熟的美股和港股市场为样本,分析两个市场在一个较长时间区间内,表现较为强势的个股都是属于哪些行业以及哪些类型。

1.港股市场消费类行业牛股数量最多

在港股市场方面,经梳理发现,近10年,共41只个股涨幅逾10倍。其中,舜宇光学科技涨幅近90倍,作为阿迪、耐克的代工厂商申洲国际涨幅超过55倍、亿胜生物科技、腾讯控股涨幅超过45倍。(数据截止6月1日)(参考表二)

A股“入摩”后,市场机会在哪里?

根据上述41只十年10倍股所属的行业统计发现,消费类(包含医药健康类)的上市公司最多,占比超半数,遥遥领先其他行业,并且比排在第二位的科技和地产建筑行业多3倍有余;排在第二名科技和房地产建筑类10倍股占比均为14%。由此可见,在港股市场,消费类上市公司是最容易出牛股的行业。(参见图一)

A股“入摩”后,市场机会在哪里?

那么,是什么因素助推这些股股价不断持续上涨?据梳理发现,稳定的业绩是股价上涨最重要的助推器。这41家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在过去10年大多数维持了高复合增长率,其中,营收复合增长率在10%-30%之间的企业占比为43%;47%的企业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在30%以上;另外,59%的企业ROE在5%-15%之间。(见下图)

A股“入摩”后,市场机会在哪里?

2.美股投资者最青睐大消费类

美股自2009年探底回升以来,已连续上涨了8年。在标准普尔500指数的500只大盘股票中,有400只自2009年以来已经翻了一倍,其中,有40只大涨10倍以上。涨幅最高的GGP(通用成长房地产,General Growth Properties)八年来涨幅超77倍;其次是Incyte集团,它是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八年里飙升了6633%。从行业分布看,八年涨幅超10倍的40只股中,包括消费、地产、金融、科技、制造业等。

另外,就最近的时间点看,2017年,美股创下最长连涨纪录、史上最低波动率、空前高涨的市场情绪等多项纪录。就这一年,涨幅最为“凶猛”的10大“妖股”中,涨幅最大的为Madrigal Pharmaceuticals(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全年累计上涨475%。另据统计发现,去年涨幅最大的这10大“妖股”中,有4只来自医药生物行业,3只来自消费类行业,科技类和休闲服务类分别是2只和1只。(参考表三)

A股“入摩”后,市场机会在哪里?

另据统计,能持续走牛的美股中,除了开发新药、名人代言、巨头收购、基金增持外,绝大多数“妖股”背后都有着扎实的财报数据作为支撑。

三、外资最好估值合理、业绩稳定的股票

加入MSCI后,A股进入“摩性投资”时代,有望迎国际增量资金,但这并不意味着被纳入MSCI的226只成分股股价都能迎来上涨。那么,如何判断外资的偏好呢?本文提供以下几个思路,供参考。

1.参照港股和美股市场涨强势板块幅判断外资偏好

从上文所述可见,无论是港股,还是美股,业绩稳定增长才是支撑股价不断上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从A股情况看,大消费和金融板块的业绩最为稳定,这也与港股、美股市场最易出牛股的板块相吻合。表四、表五分别为深市和沪市PE30倍以下,一季度净利同比增10%以上的消费类和金融类个股。

A股“入摩”后,市场机会在哪里?
A股“入摩”后,市场机会在哪里?

2.从5月份外资抢筹情况挖掘A股投资机会

“入摩”前夕,海外资金已通过沪深股通渠道跑步进场。Wind数据显示,5月份北上资金累计净流入达到544.59亿元,为沪港通开通以来单月资金净流入的最高纪录。其中,沪股通流入287.9亿元,深股通流入256.69亿元。

沪股通方面,5月份以来,有25只个股跻身每日前十大成交活跃股榜单,其中,18只个股实现沪股通资金净买入,净买入在1亿元以上的有12只,仅1只不是MSCI成分股。(参考表六)

A股“入摩”后,市场机会在哪里?

深股通方面,5月份以来,有29只个股跻身深股通每日前十大成交活跃股榜单。其中,22只个股实现深股通资金净买入,净买入金额超过1亿元的有19只,且均是MSCI成分股。(参考表七)

A股“入摩”后,市场机会在哪里?

3.从海外机构扎堆调研寻找潜在“牛股”

或是受到A股“入摩”等事件性利好的推动,5月份接待海外机构调研的公司也不在少数,据统计显示,5月份受到海外机构调研的MSCI上市企业共有22家,其中,有7家公司5月份累计接待调研的海外机构家数均在10家及以上。(参考表八)

A股“入摩”后,市场机会在哪里?

A股“入摩”后,市场机会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