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的\"活命煎饼\"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忘不了的\"活命煎饼\"》。来源是。

忘不了的\"活命煎饼\"。忘不了|地瓜|鏊子|爱人---


忘不了|地瓜|鏊子|爱人---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忘不了的\"活命煎饼\"

屈指算来,到今天为止,我离开自己的家乡——革命老区沂蒙山已经整整30个年头了。

在外面打拼的我,先是参军入伍,从一名16岁的小新兵干起,当报道员、新闻干事,任宣传科长、新闻采访人员,做报刊编辑,间或创作点文学作品,被官兵称为军旅作家。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明白。再后来,从军16载的我脱下了军装,转业成了一名普通的公务员。一切归零,一切从头开始:街道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科员,区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副调研员,援疆副团长,工商联副主席。又是十年过去,奋斗不止的我成了一名处级领导干部。在家乡父老的眼里,我俨然已是个“官”了。然而,不知道为什么,已经成了“官”的我,怎么也忘不了记忆中那活命的煎饼。

那是怎样的煎饼啊!改革开放之前的沂蒙山老区十分贫穷,自打记事起,我家或者说我们村,家家都吃煎饼。那煎饼是地瓜做的,并不是什么美味。

地瓜干通过粉碎机变成面粉,加水搅拌成糊,这就是加工煎饼的原材料。我家乡有一种神奇的器具叫鏊子,直径大约60公分左右,当然也有小的,但都是铸铁做成,平面圆形,中心稍凸,下面三根6公分长的腿,支撑着重量。把鏊子擦拭干净,下面填上柴禾,点燃,鏊子就会发热,把糊糊舀上,稍等片刻,用刮板均匀拨开,随着温度上升,薄薄的面糊就变成了一张饼,用刮刀将边缘划开,双手往上这么一掀,圆形的地瓜煎饼就制作完成了。当然,地瓜煎饼的颜值很低,很粗糙,黑乎乎的。把煎饼对折四次,规律卷起,里面夹上大葱、咸菜等就可以吃了。但这种煎饼有些发酸,吃多了吐酸水,很不舒服。即便如此,我和我的父老乡亲一起,就是吃着这样的煎饼生存的,祖祖辈辈就是依靠它活命的。

28个煎饼,一瓶咸菜疙瘩,就是一周的食物。

十三四岁的年纪,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真能吃啊!尽管黑乎乎的地瓜煎饼没有什么营养,但每次都吃得干干净净,连渣都不剩。根本不够啊!晚上睡觉,经常饿醒,肚子难受,就使劲喝水充饥。几个要好的同学很善良,他们的家庭都还算殷实,经常接济我、帮助我,使我能够坚持完成学业,直到读完高中,参加高考。每每想起这些场景,心酸的同时,都会感激不尽、感恩不已……

光阴如梭,世事沧桑。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沂蒙山人再也不会把地瓜当作主食了。地瓜煎饼已经没有了市场,地瓜虽然还有,但基本是供养家畜。如今的煎饼,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白面的,玉米的,小米的,高粱的,大豆的,绿豆的……品种多样,营养丰富,已经成为美味食品,城里的、农村的年轻人都特别爱吃。可是,在我眼里,那活命的地瓜煎饼是如此珍贵,心中总也割舍不下煎饼情结。

女儿是一名大学生,她的境况与我完全不同。在吃上要求也不一样,什么川菜、鲁菜、湘菜,什么西餐、韩餐、日餐,只要想吃的,没有吃不到的。一会儿让妈妈做,一会儿叫外卖,一会儿麦当劳,一会儿肯德基,而爱人从来不说什么,任由孩子做主。

冬天到了,女儿想涮火锅,说是暖和,我爱人说可以;春天到了,女儿想吃烧烤,说是馋了,我爱人说没问题;夏天到了,女儿想喝羊汤,说是养胃,我爱人笑着答应了;秋天到了,女儿又想煲海鲜粥,说是好久没吃了,我爱人什么也没有说,拎着菜篮就去了水产市场……

我提醒爱人:“要注意节俭。”爱人说:“现在咱们有钱了,就这么一个宝贝,挣得钱不给她吃给谁吃?”

我想想,也是啊,就不吭声了。

女儿太幸福了。想起我贫穷的少年时代,我很羡慕女儿。我把“煎饼故事”讲给女儿,她听了,眨着眼睛追问:“真的吗?老爸,你好可怜啊!”还一个劲地摇头。

我感慨万千。望着无限幸福、自由自在的女儿,我心里感到特别欣慰,我希望孩子们永远不要经历我的过往和日月,我为孩子们不再有贫穷的未来而高兴。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不是用一番言语就可以表述清的,这种历史性的巨变需要我们用的心去慢慢体会。

文/邵长城 东城区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