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内分泌科常见病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儿童内分泌科常见病》。来源是。

儿童内分泌科常见病。常见病|儿童|内分泌病|6g|生长素---


文章目录

儿童内分泌科常见病。常见病|儿童|内分泌病|6g|生长素---

一、儿童内分泌科常见病

儿童内分泌科常见病。常见病|儿童|内分泌病|6g|生长素---

二、中医治疗儿童内分泌病

儿童内分泌科常见病。常见病|儿童|内分泌病|6g|生长素---

三、针对儿童内分泌病专家的建议

儿童内分泌科常见病。常见病|儿童|内分泌病|6g|生长素---

儿童内分泌科常见病

儿童内分泌科常见病。常见病|儿童|内分泌病|6g|生长素---

1、儿童内分泌科常见病

1.1、性早熟

性早熟是女孩在8岁之前出现第二性征,或10岁以前月经初潮;男孩在9岁之前出现第二性征,即乳房发育,阴毛、腋毛出现,身高、体重迅速增长,外生殖器发育等。

1.2、身材矮小

生长激素缺乏最常见,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平均身高的2个标准差或在第3个百分位以下,称为儿童矮小症。3岁到青春发育前每年生长不足4~5厘米,也要引起关注。

常见病|儿童|内分泌病|6g|生长素---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儿童内分泌科常见病

1.3、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

儿童肥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也不例外。据数据统计,大约85%~90%的儿童出现代谢紊乱。因此,肥胖的儿童特别是皮肤出现黑棘皮表现的儿童应尽早检查。

2、儿童内分泌科检查什么

2.1、体重改变:体重减轻或增加,如消瘦,肥胖。

2.2、体格发育障碍:生长发育障碍,如过度矮小或巨大。

2.3、 精神症状:精神兴奋、烦躁易怒、抑郁、少言寡语。

2.4、骨骼系统改变:不明原因的骨痛、腰腿痛、骨质疏松、易骨折。

2.5、皮肤或毛发改变:皮肤色素沉着、紫纹、毛发改变、内分泌性痤疮。

2.6、浮肿:尤其是伴有皮肤干燥、唇厚舌大者。

常见病|儿童|内分泌病|6g|生长素---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儿童内分泌科常见病

3、儿童内分泌的症状

3.1、病史 应掌握小儿的膳食摄入情况,饮食习惯,进行膳食调查以评价蛋白质和热能的摄入情况,有无影响消化、吸收、慢性消耗性疾病存在,并了解家庭的一般状况,家属的生长模式、家长的身高、体重和对孩子的关心程度。

3.2、临床症状 常有两种典型症状。消瘦型(marasmus),由于热能严重不足引起,小儿矮小、消瘦,皮下脂肪消失,皮肤推动弹性,头发干燥易脱落、体弱乏力、萎靡不振。另一种为浮肿型(kwashiorkor)由严重蛋白质缺乏引起,周身水肿,眼睑和身体低垂部水肿,皮肤干燥萎缩,角化脱屑,或有色素沉着,头发脆弱易断和脱落,指甲脆弱有横沟,无食欲,肝大、常有腹泻和水样便。也有混合型,介于两者之间。并都可伴有其他营养素缺乏的表现。

中医治疗儿童内分泌病

儿童内分泌科常见病。常见病|儿童|内分泌病|6g|生长素---

1、积滞伤脾

治法:调和脾胃,益气助运。

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各12g,薏苡仁、神曲、麦芽各10g,枳壳、厚朴、焦楂各6g,黄连2g。能食善饥加胡黄连、丹皮,性情烦急加钩藤,腹胀嗳气加鸡内金。

常见病|儿童|内分泌病|6g|生长素---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儿童内分泌科常见病

2、脾虚气弱

治法:消积理脾,和中清热。

方药:疳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各15g,青皮、陈皮各1Og,胡黄连、使君子各6g,砂仁3g。腹胀膨起加大腹皮、木香、枳实;大便下虫加槟榔、芜荑,烦躁性急加钩藤、牡蛎、石决明。

3、气血两虚

治法:补益气血,健脾温阳。

方药:八珍汤加减。党参、熟地、白术、茯苓各15g,当归、白芍、神曲各1Og,麦芽、川芎、炙甘草各6g。口干欲饮加乌梅、麦冬、石斛;面晄肢冷,大便稀溏者,去熟地、白芍,加炮姜、附片。

针对儿童内分泌病专家的建议

儿童内分泌科常见病。常见病|儿童|内分泌病|6g|生长素---

1、饮食方面

无论是矮小还是性早熟儿童,在饮食方面,都是以平衡的饮食为好,即荤菜、素菜合理搭配,粗粮、细粮均衡摄入。

建议每天能坚持喝1~2袋牛奶,1个鸡蛋(不管采用何种烹饪方式,也不管是单独食用还是通过加入菜中还是汤中,只要烧熟就行),其他荤菜需要适当限制2、睡眠方面

由于生长激素是人类长高的最主要激素,生长素的分泌主要是在深睡眠时分泌。因此,保证较充足的睡眠也很重要。

学龄期儿童,一般需要每天8~9小时睡眠时间。能早点入睡当然更好,但入睡的早迟不需要特意强调,并非一些人所理解的生长素只是几点钟分泌,只是与睡眠深度和总时间相关。

3、运动方面

运动也是促进生长素分泌的一种方式。不论治疗与否,适当运动有利于长高。有利于长高的运动为有氧运动。

4、其他方面

2~14岁儿童

由于手卫生等个人卫生方面常常注意不够,一般需要每年驱肠道寄生虫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