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20年 延安大地谱新篇

你要看的是不是《退耕还林20年 延安大地谱新篇》?如果是,那就说明你找对了,缘分啊,继续往下看吧。。。

正文开始:





闫志雄在延安市吴起县吴起街道南沟村内远眺青山(5月23日摄)。20年来,他带领南沟村民在延安各地先后植树造林12万多亩,绿化道路达1000多公里。





陕西省延安市曾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曾经,这里满目苍凉,黄沙弥漫、土壤瘠薄,群众陷入“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之中。





1998年,延安市吴起县出台了封山退耕政策;1999年,延安市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黄土高原上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20年来,延安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展以植树造林、封山禁牧、天然林保护、基本农田建设、舍饲养畜和移民搬迁六大工程为骨架的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生态面貌改天换地的卓越成就。





延安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46万亩,基本完成陡坡耕地应退则退的目标;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实现大地基色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入黄泥沙量由退耕还林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年均0.31亿吨(2010年至2016年),降幅达88.4%。





随着生态环境改善,延安农民以粮为主、倒山种地、广种薄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变,山地苹果为主的经济林果、现代化高效农业、林下经济与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逐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力军。依靠主导产业,延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8年的1356元提高到2017年的11498元。





近年来,延安退耕还林工程已从规模扩张转为追求质量效益的新阶段,当地通过采取林分改造等措施对生态成果进行巩固提高,促使植被由浅绿变深绿,让延安由绿变美,让群众因绿而富。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安市安塞区雷坪塔村村民张莲莲(右二)与家人一起出门(5月29日摄)。张莲莲与丈夫王耀武用30多年时间在当地造林2000多亩,栽成了超过20万棵树木。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两名林业工作人员在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孟湫沟内巡查(2017年9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这是延安市吴起县吴起街道南沟村发展山地苹果种植的台地(5月2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这是延安市吴起县吴起街道南沟村的油松育苗基地(5月2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这是延安市吴起县吴起街道马湾村的大棚香瓜种植基地(5月2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这是延安市吴起县红利养殖专业合作社内通过舍饲养羊方式饲养的羊群(5月2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村民梁晓岗在给苹果套袋(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南阳府村村民左强在给杂交野猪喂玉米(2017年9月14日摄)。左强通过森林生态养猪的方式放养杂交野猪约200头,每斤猪肉可卖到30元。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一名工人在延安市黄龙县石堡镇油坊窑蜂场内取蜂蜜,吸引游人观看(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延安市延川县杨家圪台镇上大木村村民梁政策在查看林间种植的板蓝根(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游客在延安市黄龙县瓦子街镇“树顶漫步”景区内游玩(5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三台庄村村民在水塘边收网捕鱼(2017年9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观众在延安市吴起县退耕还林展览馆内参观(2017年9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