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的青云街是这样

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的青云街是这样

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的青云街是这样

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初的青云街就没有现代楼房,整条街都是或红或绿的两层木楼房。



定花巷一号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小四合院,红色的漆皮已经斑驳,小小的一个院子,令人难以想象地长住着王、秦、蒋、陈、钟和我们6家20口人,还有一个青云小吃的仓库。



院子的大门在走进定花巷的左边第一道门,下两蹬槛,大概一米五左右的宽,净深两米然后右拐,就进了“院坝”,或者叫“天井”。院子面南背北,座向很符合古老的风水观。有一道仅容一人穿过的小门与街面上的青云小吃相连,小吃店的人拉煤就从这里进出。



我们刚刚搬进去的时候,秦家有爷爷和奶奶老两个,住在二楼正房。秦老爹身材高大挺拔、瘦削,不苟言笑,秦奶奶身材娇小,有点佝偻,一张脸永远笑眯眯的。他们有个儿子,都叫他秦小弟,不经常回来。



楼上西耳房住着蒋老爹、蒋奶奶和蒋小弟一家,蒋老爹、蒋奶奶身材不高,略胖,蒋老爹话不多,总是独自拄个拐杖来来往往,最爱在巷口晒太阳,蒋奶奶则非常热情。蒋小弟也不高,很瘦,每天清早去上班,下班回来后最大的乐趣就是擦拭那辆崭新的凤凰车,然后抬回家,后来结了婚,还住在院里,生了个儿子,脾气犟。母亲让我和弟弟叫他叔叔,可是我们都喜欢叫他哥哥,他也不计较,笑笑。

 

二楼我家顶上,是杨叔叔、钟孃孃带着儿子杨波、女儿杨芳。杨叔叔宽脸庞子,身材高大,说话大声武气,是一家工厂的工程师,钟孃孃好像是在制药厂上班,杨波跟我同岁,在翠湖小学上学,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十分顽劣的少年,因为他总欺负妹妹。小芳是那个院里最小的孩子,圆圆的小脸,长得很乖巧,脾气也很乖巧,总挨哥哥欺负,经常一副可怜兮兮的小模样。



一楼的正房没有住人,是巷口青云小吃的仓库,只堆煤。

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的青云街是这样

东耳房里是陈家,长住着母子两人——陈妈妈和陈冬明,冬冬的父亲也是很长时间才回来一趟。



西耳房住着的,是全家都说普通话的王家,这让他们显得多少有些与众不同。长住的是王老爹、王奶奶两人,儿子大刚好像是在远郊工作,不常回来,他长得仪表堂堂,是个帅伙子,女儿蓉蓉在上大学,住校,也不经常回家,那是一个真正的美女,身材高挑、皮肤白皙,长得极像当时最红的电影明星龚雪。后来大刚结婚了,生了个儿子,叫牛牛,送来给老两口带,全院人老老小小都喜欢把这个白得透明的小东西抱在怀里。



王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电视机。整个院里6家人,王家是第一个买电视机的。那时候放的,是《敌营十八年》,张甲田演的,“啊战友,你深入敌后,艰苦卓绝去战斗……胜利在向你招手,曙光在前头……”



还有香港版的《霍元甲》,就是那个:

 

“满里从层问把倒(万里长城永不倒),

千内娃娃碎桃桃(千里黄河水涛涛),

敢散搜来敌才风凛(江山秀丽叠彩峰岭),

闷我过嘎哪层引宾(问我国家哪像染病)……”





还有《铁臂阿童木》、茶水博士、《森林大帝》、雷欧……



我们家住着的时候,秦老爹、王老爹先后去世。1982年,办事处给我家分了房子,在西站附近的林钢新村,不知道母亲怎么想的,让掉了,第二年,又分了虹山新村的房子,我们由此搬离了那个地方。



现在,那个地方叫做俊园。

来源:彩龙社区@叶千红

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的青云街是这样


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的青云街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