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上位,一老道说:朱棣早晚造反,可没人相信,后来句句应验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朱允炆上位,一老道说:朱棣早晚造反,可没人相信,后来句句应验》。来源是。

朱允炆上位,一老道说:朱棣早晚造反,可没人相信,后来句句应验。朱棣|上位|应验|藩王|造反|朱允炆---


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登基之后都特别没安全感,因为他怕其他人用同样的方式夺取江山。

他没背景,没靠山,凭一己之力坐守整个江山,其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巩固政权,他不得不将手下的大将分别派到不同地方镇守,当然对于一个农民出身的人来说,他的小农意识决定了他的格局——

他认为外人没有自己家人靠谱,所以他分封的藩王还是自己家人,自己的兄弟或者自己的儿子。

但朱元璋也知道这样做是危险的,地方势力坐大会导致中央孤立无援,他尤其警惕燕王朱棣,认为这小子能力大,野心大,搞不好就是个不安分的。但他没办法,他需要朱棣,蒙古的铁骑的杀气还没完全散去,北京城的隐患时时都在。

朱棣|上位|应验|藩王|造反|朱允炆---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朱允炆上位,一老道说:朱棣早晚造反,可没人相信,后来句句应验朱棣在北京可以抵挡蒙古人的进攻,南京才会安全。

朱元璋分封了24位藩王,这些藩王手中都有兵权,而朱元璋也认为只有这样朱家的江山才是安全的,而且元朝的旧例也是给封藩王给封地和兵权的,这样才能让这些人死心塌地为自己守江山。

要知道最小的藩王也有一个师的兵力。

“莫逐燕,逐燕必高飞,高飞上帝畿”是一句谶言,这是一个道士唱的歌,当时百姓儿童都会念,这句谶言说的就是燕王朱棣。

这句谶言预言了朱棣的篡位,然而当时没人解出其中含义,更没人相信。

朱棣|上位|应验|藩王|造反|朱允炆---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朱允炆上位,一老道说:朱棣早晚造反,可没人相信,后来句句应验逐燕其实就是想困住燕,困住燕,不让其高飞上帝畿,然而困住燕就是要给它金丝做的燕窝,给他钱,给他女人,给他安逸的生活,给他信任,给他安全感,因为燕不是鸿鹄,只要满足这几个条件,燕就只能是屋檐下安逸的“燕”。

但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显然没想到这些,而是铤而走险,将“燕”逼急了。

朱元璋临死前下过两道诏书——

第一是让朱允炆继承大统(朱标早亡,传位给朱标的儿子)。

第二便是不让藩王进京奔丧(尤其是燕王朱棣)。

朱棣|上位|应验|藩王|造反|朱允炆---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朱允炆上位,一老道说:朱棣早晚造反,可没人相信,后来句句应验精明的朱元璋想到了这点,他让众多藩王都没了进京的理由,他认为这样江山就万无一失。

朱棣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星夜兼程去奔丧,但是到了淮安却被驻军拦住,他的心情可想而知,而此刻他也明白自己被戒备得有多深。

朱棣奔丧的时候,有的只是一颗孝心,但被阻拦之后,剩下的只有不甘心。

为什么朱元璋临终前下遗诏让藩王不必回京奔丧,其他藩王都遵守,只有朱棣不遵守呢?

朱棣|上位|应验|藩王|造反|朱允炆---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朱允炆上位,一老道说:朱棣早晚造反,可没人相信,后来句句应验因为他是朱元璋最优秀的儿子,他的气魄、胆识、能力都最像朱元璋,本来太子之位就应该是他的,可是由于“立嫡不立长”的规矩,朱棣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

而太子死后,那帮迂腐的文臣又坚持立太子的儿子,其实太子死后,唯一适合的人只有朱棣,如果让朱棣即位,朱允炆就不会这么惨。

因为在朱允炆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大家争论的太激烈,而朱棣又是当时的人选之一,所以朱允炆对他很忌惮,朱允炆认为四皇叔朱棣想篡位,对他多加猜忌。

在朱允炆没即位前,他的猜忌心就反应出来,他经常问太子卿黄子澄:“如果藩王反了怎么办?”

黄子澄说:“那就学汉景帝,清剿。”

朱棣|上位|应验|藩王|造反|朱允炆---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朱允炆上位,一老道说:朱棣早晚造反,可没人相信,后来句句应验朱允炆觉得有道理,汉景帝不是平定了七国之乱么?跟现在的封藩是一样的,情况大同小异。

但朱允炆忘了,汉景帝有周亚夫,他手中有可用的武将么?而且周亚夫当时在汉朝军中的声望,绝对高于皇帝,周亚夫出面,汉朝所有的士兵都会誓死相随,朱允炆手下的武将有这样的号召力么?

但不幸的是,燕王朱棣有这样的号召力,起码在他的封地,他的号召力是很大的。

朱允炆行事急躁,并非成事之人,他最大的优势在于他是朱标的儿子,除此之外他比朱棣的谋略、城府差得何止一点。

朱允炆想以朱棣不遵循遗诏来干掉他,找来黄子澄商量,但他没想到宫中早就布满了朱棣的眼线,朱允炆的举动掌握在朱棣手中。

1399年建文帝颁布一道诏书——

藩王不可以节制封地内的文臣武士,不可以以国家的名义收纳赋税,不可以干政。

朱棣|上位|应验|藩王|造反|朱允炆---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朱允炆上位,一老道说:朱棣早晚造反,可没人相信,后来句句应验此时距离朱元璋分封藩王已经二十多年,藩王势力早已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了,想撤藩,哪有那么容易?

这个政策一出,朱棣就谋反了。

仔细想想,当时老道的谶言已经指出今天的结局,而朱允炆哪怕有一点警惕,多一些沉稳,事情也许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