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爱心蒜”

小编来了!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尴尬的“爱心蒜”’,特意拿来分享给各位看官,如果你也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记得分享哦!


正文开始:





近日,翘首以盼的三份云南大蒜快递,在下单两周以后,终于先后收到了。虽然这是我家遇上的最慢快递,但心里除了欣慰和庆幸,并不想就这次“慢递”向谁兴师问罪,因为,这是“爱心蒜”。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大蒜这个小小圆圆的辣家伙,几度风雨、几番沉浮,在中国农产品市场上闹出不小的动静,吸引了各方的眼球,货物匮乏的时候价格扶摇直上,获利者盆满钵满;货物过剩的时候价格一落千丈,生产和经营领域哀鸿遍野、一地蒜皮......因此荣膺佳号:“蒜你狠”。





没想到,当“算你狠”摇身一变为“爱心蒜”,笔者也被牵扯了进去。





两个多星期前,笔者从网上朋友圈中看到一则消息:云南洱源等多地大蒜丰收但卖不出去,农民欲哭无泪,希望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云云,言之凿凿,情之切切。





当时,笔者夫妇很动情也很同情,脑子一发热就爱心爆棚,不仅先后买了三份,同时在大小朋友圈中转发这则消息并大发“英雄帖”,呼吁朋友们献爱心。





接下来,与我们爱心等同或更胜一筹的朋友们,也在各自的大小朋友圈中转发这则消息并大发“英雄帖”,粗算下来,单单我们这里的快递订单就不下好几百。据后来了解,同样途径引发的爱心订单,像雪片一般飞向云之南。





笔者之所以爱心爆棚,动手(买)又动嘴(呼吁),自有一番道理:





其一,在报社时,笔者曾长期跑农村新闻,知晓农民、尤其贫困地区农民兄弟生活的不易。





其二,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农民种什么怎么种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某一农产品去年火爆今年死翘的情况层出不穷,而这样大起大落的直接受害者,自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其三,笔者曾长期在云南工作,加上老伴家在昆明,所以对云南大山里面的农村情况略有了解。





其四,有过实地了解和亲口品尝的经历,云南紫皮大蒜,个头大肉硬,蒜瓣包裹紧密,蒜皮难剥,蒜汁粘手,味道辛辣,无论佐料或生吃,都是我国大蒜中的极品,平时价格就不低,今年2月我在昆明农贸市场买蒜的价格就是每斤10元,而这次“爱心蒜”一单的价格为8斤18.8元。





其五,买点“爱心蒜”,既献爱心帮助了农民兄弟、又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农产品,一举两得。





但是,从自己和朋友们发单之日起,各种尴尬就不约而至,其中,有怀疑是商业诈骗的、有担心买到假货的、有批评当地政府不作为的、有质疑那些发帖呼吁爱心助农的、有曾被欺骗而坚决抵制的、还有热嘲冷讽不觉心痛的......一周后,“爱心蒜”的快递还没到,质疑声日盛,大家担心的不是钱,而是怕上当受骗伤害了胸腔中的那颗爱心。





期间,笔者与洱源县扶贫总队队长和经济日报云南记者站站长一直保持联系,了解情况,提出建议。





笔者相信“爱心蒜”的真实性,不后悔下订单,但也担心这一“坏事变好事”的善举,会不会因各种原因(社会各界爱心组织、个人以及公司企业的热情参与造成巨量订单,当地农民及有关职能部门对此没有准备措手不及,收购包装发货运输的人手和机器设备不足,天气不好影响发货及快递进程,一些昧良心的个体经销商借机哄抬物价、以次充好、中饱私囊,等等),又重蹈“好事变成坏事”的覆辙。





终于,“爱心蒜”的快递陆续送达,包装有好的也有破的、大蒜有干的也有湿的、个头有大的也有小的、有今年产的也有去年产的,但众口一词的是:大蒜质量不错,爱心得到落实。





到此,笔者心里也算放下了一块石头,因为我是“忽悠者”,假如“爱心蒜”的订单打了水漂,那就太对不起大家了。





收到“爱心蒜”的时候,笔者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农民看着满地满屋的大蒜发呆,雪片似的订单从全国各地飞向云南,无数包装工、装卸工、运输司机、快递员在大雨和毒日头下日以继夜地工作,成千上万包的“爱心蒜”源源不断发往大江南北......





对此,我们应该感谢帮助“爱心蒜”善始善终的农民、各级职能部门、有爱心的公司企业慈善组织和个人、运输司机、快递员和日夜不停赶时间的包装工!





至此,“爱心蒜”这出戏,算是告一段落。





这件事也让笔者联想了许多,有愉悦、有感慨、有气愤、有鄙视、也有思考……印象最深的是:尴尬。





手中的大蒜卖不出去蒜农会尴尬,突发事件处理不好不周全各级职能部门会尴尬,承诺兑不了现爱心助农发起者会尴尬,出了钱得不到回报广大爱心人士会尴尬,老天爷要是不垂怜大雨连天不停所有人都会尴尬。





笔者没有深入采访调研,不敢信口开河,但认为云南洱源这次“爱心蒜”行动值得总结,因为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市场波动大,昨天有“爱心枣”,今天有“爱心蒜”,那明天还会有什么?





以后再遇上类似的事情,怎么样才能让农民、市场、消费者、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不尴尬?





怎么想这都是个大工程,其中有必要的引导扶助,有市场机制的改进完善,有对农民进行经济规律和市场风险的知识普及,有社会公共道德的教育,有法律的保障等等等等。





爱心不惧尴尬,但还是希望这种尴尬会越来越少。





一位朋友的观点值得思考,摘录如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应破除计划经济的生产销售模式和旧观念,那种由国家统筹统销的生产经营一去不复返了。你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卖出去,多少钱卖,就是个人根据市场决策,优胜劣汰,知己知彼。蜂拥而上,肯定会导致过剩,商品价格下跌,商品滞销。市场经济是残酷的,破产是经常会发生的,比如钢铁产能过剩老旧工业基地等问题,只能由市场决定生存(淘汰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学会生存,也是要付出学费的。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我们作为消费者也应转变观念。对任何商品,我们只是消费者,不是慈善家。慈善行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经济中产生的问题,去年是大枣,今年是大蒜,明年又会是什么呢?”





左边是云南洱源的紫皮蒜,个大品相好。右边是云南丽江永胜的大蒜,不仅个头小品相一般,而且看起来不像今年的新蒜。





这个包装纸盒在送达时已经破烂,里面的大蒜丢失了不少,快递员建议我的朋友拒收。而我朋友说算了:“我想既然想做好事,那就做到底吧。”





李国章简介:





李国章(网名:巴厘海风、巴厘海风杂货铺),退休前任经济日报高级记者,在经济日报工作22年,曾先后3次共13年常驻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