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精英教育”,也许只是“精致利己主义教育”
师训君评
《优秀的绵羊》里,没有告诉你如何做课程设计;却让你思考,何为教育。
建议阅读时间:4分钟
《优秀的绵羊》
(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
《优秀的绵羊》(EXCELLENT SHEEP)的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在常春藤学校待了24年以后,辞去了自己的教职。
他觉得,美国精英教育系统已经陷入了误区:名校的大学生聪明、有天赋、斗志昂扬,却充满焦虑。即将辞去耶鲁教职时,他发表了一篇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阅读量超过100万。
这本书,是他对教育的思考。
在《优秀的绵羊》里,世界名校毕业又在名校从事教育的威廉既没有教学生如何写个人简历,也没有建议老师做课程准备时要按照什么步骤……
《优秀的绵羊》提供的是一个角度,让你去思考:
当今充满竞争的教育到底是合不合理?“不要输在起跑线”意味着什么?一路过关斩将用了前半生的几乎所有时间挤进名校的人又是怎样?
这是美国教育,也是中国教育
《优秀的绵羊》似乎讲的是美国顶尖大学的教育,
但事实上,他讲的是美国,是中国,也是当今世上的人才选拔培养标准,以及教学体系。
因为美国高校的录取标准已经影响了世界,无论是上海的、首尔的,还是孟买的学生,都是按照美国高效的录取标准来规划和准备的。
他谈美国大学排名、蓬勃发展的辅导行业和学习咨询服务、SAT私教、荣誉项目、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大学录取、大学的预备高中、为了孩子升学而费尽心思的父母……
这只是美国吗?当然不是,这也是中国——
中国的211和985、中考高考考研、课外辅导和夏令营、少年班以及一路陪跑的父母……
家庭:为“精英”制造“失败的恐惧”
(哈佛毕业典礼)
拿到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意味着人生拥有了走入上流社会的门票。
这些所谓的精英,只要按部就班,到三四十岁时可以成为社会公认的有成就的医生、律师、学者、商人……再运气好一点,甚至可以成为让普罗大众觉得遥不可及的人物。
美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大学的名校生,父母并非显贵,
名校对于他们来讲就是鲤鱼跃龙门。
而到了美国第二代名校生(上世纪九十年代上大学),他们的父母基本已经是名校毕业,以及各行业精英。在这些家长看来,名校对于孩子而言,是生活的必需品。
中国恰好晚了一点点而已。
家庭为了把孩子送上名校,从一开始就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家长从小就教会孩子,争取每个阶段达到不同的比如成绩和奖杯一类的指标,让孩子为简历加分。
严厉鞭策型父母
会说:“你考试考不好,我惩罚你”;
温和鼓励型父母
会说:“你考试要加油要努力哦,你是最棒的”
。
其实这两种父母都推着孩子往同一条路上走,只希望孩子成功,不允许失败。
《优秀的绵羊》里面说,
这些家庭的孩子在高中毕业之际已经身经百战。
在各种历练下,这些学生在大学之前就已经彬彬有礼、讨人喜欢、亲和帅气。这些人如果放在体育竞技场上就是全明星,经过严格的训练,无论你要求他做什么,他都可以做到。
这些学生对成功和成就有着一种被压迫式的追求:
都觉得自己必须以最高效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目标,从而再接着去追逐下一个更高更伟大的目标。
当那层自信和完美无缺的外表被剥离后,是这群人内心中巨大的压力、焦虑、孤独、迷茫。在经历白热化的竞争和被名校录取之后,无论是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设想,还是他人对他们的人生期待,
都只有成功——他们恐惧自己不成功。
毕业后20年的同学会,面对当初的同班同学个个都已经是各个行业的杰出之人时,如果不在他们之上,自己该如何面对?斯坦福的学生中流传着一个名词,叫
“斯坦福狂鸭症”
:一只悠闲的鸭子在湖面逍遥自在地飘过,水面之上的平静掩盖了水面之下鸭掌的疯狂拨动。
一个耶鲁的学生说,
“在耶鲁的时候,我有一半的时间感觉飘飘然,因为我比别人聪明;但是在另一半的时间,我觉得自己分文不值,因为我觉得所有人都比我聪明。”
学校:生存压力下的“精英”批量生产
在学生及其家庭为了进好大学而不断提高财力、物力、人力投入的同时,
高校之间也绞尽脑汁地在排名上做竞争。
书中说到:“淘汰率”、“名气”、“SAT均分”,和中国大学的根据毕业率、就业率、录取均分、投档人数、学生满意度、是否有博士点、博导数量多少……来做排名,有异曲同工之妙。
排名靠前,意味着
学校可以得到更多的重视,招收更多优秀的学生,并把这些学生按照成功学的理念培养成为成功者,为下一代的学生树立标杆,得到更多的社会资金的捐助,拥有更多精英化的老师……
(剑桥参加晚会的学生)
为了排名的优势,学校对于博雅和通识的教育不断地降低:
大学最优秀的老师是做研究和发表论文的,而不是在天天想如何为学生上好课,并且认真地为学生发展担任好人生导师的;优秀的大学在招生时,其实是在寻找各行各业未来的“储君”,以便把这些人培养好,让他们回馈母校。
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愿意选择自己没有办法拿到好成绩的课。
有个学生说,她很想深入思考自己所学的,但是没有时间。当书的作者问她,是否考虑过放弃争取全A的念头,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思考的时候,这个学生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盯着作者,
似乎在谴责作者试图给她灌输这种邪恶而堕落的想法。
反思:优秀青年不该被标签化
这本书的一些观点过于悲观。
毕竟能够考进名校,能够在中青年的时候成为社会中坚,能够各方面风度翩翩……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好的。毕竟,有的人终其一生
追求的
也无非就是这些;而焦虑,是活在任何阶层的年轻人都会经历的。
最重要的是,
书中一直强调一个词——“精英”。
优秀的年轻人各自有各自的样子,将优秀的青年,贴上“精英”的标签,再把这个标签注明为“焦虑”、“迷茫”,似乎有点绝对。
当然,这本书确实打开了一个新角度,
让从事教育的人思考——
充满竞争性的教育是否合理;这样的培养,是否是年轻人自己所要。这本书,
也给已经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人,一个自我反思的机会——
前半生的自己,在这样一个带着极大竞争性的教育体系中学习,无论是考试还是就业,似乎都涉及家庭的荣誉和个人的体面;有了孩子以后,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人生这样一路狂奔,到底对不对?
师训君把这本书推荐给你
如果你也想读
请在下方给师训君留言
师训君明天会挑选
最高点赞
的你本周内把书给你寄过去
愿你因阅读而有所启发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 重庆:我的买房梦也许还可以抢救一下?
- 你对香港保险有误解吗,请对照,也许你会失去一次机会
- 为了生活的延续, 不得不让人去摘所谓“拿人命”的荔枝!
- Web 2.0的泥沼
- 国乒日本公开赛遇滑铁卢?这盆凉水浇的也许正是时候
- 楼市投机炒作盛宴已成烟云,所谓的泡沫无非是自娱自乐、自拉自唱
- 你的高血压为何一直恶化?3个原因,医生也许没一次性说!
- 当一切已经成为习惯,就没有所谓的寂寞孤单
- 中国那么大,几年后,我也许会想离开北京去看看!
- 蒋劲夫回应性取向传闻,他所谓的老公已结婚有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