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鱼“五兄弟”首次现身 保护不当或消失

小编用尽了洪荒之力,娃娃鱼“五兄弟”首次现身 保护不当或消失 的全部内容都在这里了,拿走不谢!

正文开始:





人民网北京5月22日电(赵竹青)近日,中国科学家基于基因组水平数据研究显示:中国大鲵至少由5个物种组成。这意味着,中国大鲵的保护面临着重大调整,亟需进一步评估和改进。





该研究是由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科院动物进化与遗传前沿交叉卓越创新中心车静研究员、张亚平院士及罗伯特?墨菲(Robert Murphy)教授团队领衔的多个国、内外研究人员参与的合作成果。该成果于北京时间22日凌晨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





娃娃鱼“五兄弟”首次现身





中国大鲵,俗称“娃娃鱼”,是中国特有珍稀野生动物,同时也是世界现存两栖类中体型最大的物种——体长可达2米。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侏罗纪时代,在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堪称“水中大熊猫”,是国际(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认的极度濒危物种。





长期以来,中国大鲵被认为是一个物种。相应的保护措施也是基于这一认识而实施。然而此次研究发现颠覆了这一传统观念。自2007年起,车静等人带领的团队用10多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共收集到70个野生和1034个来自养殖场的中国大鲵样品,并在基因组水平对中国大鲵的野生种群开展了群体遗传学分析。





研究结果意外发现,中国大鲵并非单一物种,而是至少包含5个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显著的遗传分化)。研究团队暂时将这5个物种定义为陕西种、四川种、广西种、贵州种和安徽种来做区分。各物种间分化时间保守估计约为4.71-10.25百万年以前,这5个物种之间的分化就像人类和其近亲“黑猩猩”之间的分化时间那么长,属于有较长分化历史的典型物种。





中国科学院院士、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魏辅文表示,在这样一个备受关注的大型两栖动物中突然发现如此多的隐存物种是令人震惊的,这得益于基因组等新技术的应用。该发现对于中国大鲵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有保护措施或加速其灭绝





车静研究员介绍,物种是制定保护措施最基础的分类单元。基于过去的分类知识和常规的做法,在保护区划分、人工养殖、增值放流等一系列的保护过程中,中国大鲵长期以来被当作一个物种对待,且没有区分不同地理种群。“这是无可指责的,但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现行保护措施隐藏巨大的风险。若不及时调整,不仅有的物种不能得到保护,还很容易使小种群物种受到其它物种的基因侵蚀,甚至被取代,造成巨大遗传资源损失甚至物种灭绝。”





据了解,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我国政府在就地保护和人工增殖放流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至今全国已建立48个涉及保护中国大鲵的自然保护区。为了增加野生种群,政府组织开展了人工放流增殖活动等保护行动。与此同时,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野外种群被非法捕捞并被买卖进入养殖市场。





这就造成了目前中国大鲵保护的困境:在野外很难看到野生种群,养殖场内却保存着成千上万的个体。





车静表示,研究团队在对养殖场随机取样分析中发现,全国养殖场有78.82%的个体是“陕西种”,占据了绝对优势。





车静认为,现有中国大鲵的保护策略和措施亟需进行评估和改进。比如,对于小种群物种要优先保护;应加强遗传技术的应用,建立不同物种的技术标准,规范养殖市场;禁止未经遗传核查的无序放流,在遗传鉴定的基础上,方可开展各物种原产地的繁殖放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