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是谣言 “刘成昆们”为何还要铤而走险?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明知是谣言 “刘成昆们”为何还要铤而走险?》。来源是。

明知是谣言 “刘成昆们”为何还要铤而走险?。谣言|明知|邹光祥|郑俊怀|伊利集团---


引发舆论广泛关注、部分网络大V为造谣者鼓与呼的“伊利谣言案”剧情开始反转。据新华社等权威媒体报道,刘成昆到案后承认,故事情节确是影射伊利公司和潘刚本人。“我的直接目的就是想引起公众的注意,做大公众号,让‘天禄财经’公众号火起来后,我也可以成为社会名人,就有人给我投资广告了,这是我的赢利点。”

谣言|明知|邹光祥|郑俊怀|伊利集团---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明知是谣言 “刘成昆们”为何还要铤而走险?

而另一位涉案自媒体人邹光祥也承认捏造消息,其信息来源正是刘成昆发布在微信公号“天禄财经”上的“小说”。值得注意的是,邹光祥曾打电话向伊利公司求证,被告知是谣言后,依然写下来涉嫌造谣的文章。文章发出后,伊利公司联系邹光祥,表示所发文章内容失实,请其删除稿件。邹光祥再次询问刘成昆并得知刘并没有直接证据后,依旧没有删除稿件。

公开信息显示,刘成昆和邹光祥两位嫌疑人都是资深媒体人。刘曾就职于《时代周报》,邹曾就职于《21世纪经济报道》,均为业内知名的财经媒体。考虑到这些媒体的专业性、刘与邹应该都接受过专业的媒体报道规范的训练。而从其用“小说”、用“笔名”、向企业求证等行为,可以看出他们对其所写的内容的真实性也持怀疑态度。但即便如此,这些“暗示性、指向性特征十分明显”的谣言文章依然可以流传出去,最终给伊利集团、股民、投资者,以及他们自己都带来了巨大损失。

谣言|明知|邹光祥|郑俊怀|伊利集团---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明知是谣言 “刘成昆们”为何还要铤而走险?

为什么明知是谣言,“刘成昆们”却依然铤而走险呢?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想引起“公众的注意”、“做大公众号”,从而有人“投资广告”,自然是“刘成昆们”的推动力之一。事实上,由于上市公司对高管信息和负面报道的敏感性,一部分不良媒体和自媒体频频以新闻报道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

以刘成昆为例,警方有证据显示,在策划“天禄财经”微信号时,为了达到每年100万元的广告额,刘成昆与同行商量如何通过爆企业、老板“黑料”赚取“粉丝”和“广告费”。而在新华社等权威媒体的报道中,刘成昆与其微信公众号意向合作伙伴董某,以及其“新东家”刘某强的聊天记录,显示事情可能没这么简单。

报道显示,3月24日,第一篇谣言文章发布后,刘成昆在与其微信公众号意向合作伙伴董某的聊天中多次表示,“不是惹不起,是信息源不扎实”、“只能以小说的形式写”。而董某则回应,“可以搞一个小说系列,不好写还没实锤的都用小说手法写”、“目测你会火”。

3月26日,刘某某的第二篇文章发布会后,刘成昆在与董某的聊天中提到,“这个事不怕啊,反正我说是小说”、“再说了,我又没点名道姓”。董某回复称“那就抓住漏洞,写个负面,让他们来找你吧”、“你敢出内容,就不可能不红,兜底的事我来做”。

随后,邹光祥同期发布的文章引发广泛关注后,“新东家”刘某强对刘成昆表示,“这个是邹写的,算是独家报道了。要是你写一个,稿费估计5000了。你掌握这么多资源,怎么把球让别人踢了。”对此,刘成昆当即表示,“我现在开始写一个。”3月29日,第三篇文章出炉。

回顾刘成昆相关谣言文章诞生过程,可以发现,其意向合作伙伴“董某”和“新东家”刘某强在其中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他们的“兜底”保证、利诱,甚至是怂恿,推动着一系列谣言信息的诞生和扩散。

董某建议“搞一个小说系列”,甚至表示“兜底的事”他来做。刘某强表示刘成昆掌握“这么多资源,怎么把球让别人踢了”。字里行间透露出极大的信息量。董某是谁?他有何底气为刘成昆“兜底”?刘某强又是谁?他如何得知刘成昆掌握“这么多资源”,这些“资源”又来自哪里?

对此,伊利集团显然有自己的答案。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伊利集团以为高层表示,“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有策划、分工明确的网络谣言案”,并将幕后黑手直指伊利集团前高管、红星集团董事长郑俊怀。随后,该高层还实名列举了郑俊怀此前表示“对伊利受到谣言攻击不知情”的多项证据,并指出郑俊怀、其女儿郑海燕和李希晓等人捏造虚假“内幕”制造不利于伊利谣言的其他证据。

资料显示,2005年,担任伊利集团董事长的郑俊怀以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根据当年的宣判书,郑俊怀先后挪用伊利集团八拜奶牛厂的1500万元和150万元购买伊利的社会法人股票,从中牟取个人利益。而据伊利内部人士透露,在此案侦查过程中,检察院认定已经坐实的、当事人供认不讳的挪用公司资金为2.4亿元。但该挪用公款的犯罪事实并没有公诉。

伊利认为这留下了不小的后遗症,“郑俊怀一直通过起诉、威胁、谣言等手段,胁迫呼和浩特市政府和伊利集团把一些他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股票、资产,落实到他的名下” 。“在二审败诉之后,他仍不断制造谣言,甚至用编小说、编段子的方式含沙射影、误导媒体和大众”。而伊利也通过声明,呼吁重审郑俊怀案,并表示愿意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在笔者看来,像“伊利谣言案”这般引起多方关注、热议,甚至是争议的事件,即便是在网络社会空前繁荣的当下都是比较少见的。时至今日,即便是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已经发布了详细的案件追踪报道后,也依然难以平复部分人的怀疑与质问之声。这固然与案件的敏感性有关,但也不排除有人暗中推动的可能。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期待案件的进一步侦查结果,希望越来越多事实和真相,可以给所有关注该事件的人们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