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对话“清平乡自救”组织者

小编用尽了洪荒之力,本报对话“清平乡自救”组织者 的全部内容都在这里了,拿走不谢!

正文开始:





谭焱(右)昨天接受记者采访。张则鸣 摄





汶川地震中,绵竹市清平乡的救援经验总结成为四川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课题组的一个研究案例。昨天,扬子晚报记者对话原绵竹市清平乡党委书记谭焱,了解清平乡在当年地震后的自救情况。





扬子晚报记者对话谭焱





问:能描述一下地震发生后的危急情景吗?答:交通、通讯中断,清平成为“孤岛”。人员伤亡情况十分严重,手术器材、血浆、药品、食品、饮用水、棉被、帐篷等十分匮乏,且难以及时送到灾区。余震不断,持续降雨,随时会有泥石流和山体滑坡。最主要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救援人员能赶到,群众焦虑甚至绝望情绪蔓延。问:在救援部队到来前,你们采取了哪些自救措施?答:地震当天下午,乡里立即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并派出6人下山报信。求救信中写道:“辖区内95%以上住宅倒塌或裂口,死亡人数在200人以上,失踪在3000人以上。现在乡党委、政府正在将灾民集中在六七个聚集点,部分病员无法得到救治,食物、饮水严重不足,药品极度缺乏。”与此同时,组织人员搜救,清理出一块5000平方米的空地,用于救援直升机停靠,等等,这些为后来的救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清平乡救援成研究案例“第一组到学校查看情况,并负责寻找安全地段;第二组到各村、各企业单位查看灾情,了解伤亡情况,救援被埋群众,抢救重伤病员;第三组到卫生院协助医护人员成立临时医护队,抢救伤员、病人;第四组到附近去寻找干净的水源。”这是四川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课题组在《汶川地震清平乡救援指挥案例研究》中对清平乡地震救援经验的总结。这份课题研究认为,清平乡的成功自救,主要是依靠基层组织领导者的个人权威与妥当的应对措施的结果。谭焱现已调任成都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工作,应急救援是他经常思考的课题。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黄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