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罪不至死,奸臣:别读逮捕令,悄悄透漏给他必自杀!果然如此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忠臣罪不至死,奸臣:别读逮捕令,悄悄透漏给他必自杀!果然如此》。来源是。
忠臣罪不至死,奸臣:别读逮捕令,悄悄透漏给他必自杀!果然如此。忠臣|自杀|奸臣|透漏|霍光|逮捕令|萧望之---
“你是个好人,但毫无用处” ,这是当年明月先生对海瑞的评价。在政局诡谲多变的形势之下,只讲清廉是不够的,还要能摆的平各色人等。
形势很复杂,人心很黑暗,要斗过坏人就要比坏人还坏!
西汉名臣萧望之就吃了这个亏!
忠臣|自杀|奸臣|透漏|霍光|逮捕令|萧望之---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萧望之非常有学问,性格耿直,勇于进谏,非常讲究人格。但就是因为这个,他一出道就吃了瘪。
那时正值大将军霍光执政,萧望之与王仲翁等几个著名的儒生被推荐当官。因为霍光刚刚躲过一场刺杀,霍光很小心,进见他的官民都要露体被搜身,由两个侍卫挟持而入。
王仲翁等人都照做了,只有萧望之不肯听他摆布,转身就走:“我不愿见。”
侍卫人员忙把他扯住,双方吵嚷起来。霍光知道后,吩咐侍卫不要乱扯,照旧召见了萧望之。萧望之到了霍光面前说了一堆希望礼贤下士之类的话,霍光轻轻一笑啥也没说。
忠臣|自杀|奸臣|透漏|霍光|逮捕令|萧望之---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霍光
结果出来了,其他人都授官,只有萧望之没有。三年后,萧望之参见射策考试,成为一名看守小苑东门的郎官,而当年与他一起被召见的王仲翁,则已经官至光禄大夫了。王仲翁出入宫门前呼后拥,趾高气扬,他对萧望之说:“不肯循常作为,怎么做了看门人呢!”
萧望之毫不示弱:“人各有志!”
不过,萧望之毕竟有学问,处理政务能力也不错,尤其是汉宣帝继位之后,他针对霍氏专权而上书进谏,受到皇帝器重,后来霍家以谋反罪受诛,萧望之更加受到信用,一年三次提拔,成为二千石的大官,还成为太子的老师。他清正廉节,政治上见解高远,特别是对待外族的外交方面有卓著的贡献。但他也有缺点,那就是恃才傲物,脾气耿直,不善于团结同志。
当时丞相是名臣丙吉,汉宣帝很看重他,萧望之却并不十分尊重他,礼节不周,议事不合他意,就说:“您年龄太大了!”有一年,他上奏说:“今年百姓贫困,盗贼不停,三光(日、月、星)不亮,罪在重臣。”汉宣帝认为萧望之是在轻视丞相。皇帝下令侍中等人诘问萧望之,他竟脱下帽子扔到一边对答,皇帝因此不喜。
到了汉元帝继位,萧望之当上了前将军光禄勋,受命辅政。可是汉元帝此时却重用宦官弘恭、石显等人,朝政日益腐败。
在这个时候,作为皇帝老师,萧望之应该放下一身傲气,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大臣,争取皇帝的完全信任,重新整治朝纲。但他却改不了自己的脾气,耿直行事,结果遭到了宦官集团的陷害。
萧望之因为受到诬陷,一度曾经被皇帝免职,但很快又复出,皇帝还打算任用他为丞相。但此时,萧望之的儿子萧伋又上书为父亲前番受的冤屈申诉,这下就给宦官提供了借口,毕竟原先是皇帝钦定的御案。
他们对汉元帝说:“萧望之深怀不满,教唆儿子上书,把不是推给天子。之所以敢这样,就是倚仗着自己曾是皇帝的师傅,怀着不会获罪的念头。应该把他抓起来一段时间,堵塞他不服气的想法。”
汉元帝说:“萧太傅素来刚直,怎么肯接受吏人逮捕?”
宦官石显说:“谁不爱命呢?萧望之所犯罪很轻,告诉他一定会减罪,一定不会有事的。”
昏庸的汉元帝准许了他们的奏请。
石显等密封诏令交给使者,暗地嘱咐使者,到了萧家不要宣读敕令并马上逮捕,那样萧望之就死不了了,要把诏令亲手交给萧望之让他自己看。
果不其然,使者到了萧家,将诏令交给萧望之,萧望之随即准备自杀。他的夫人劝阻他,认为这不是天子的意思。萧望之仰天长叹:“我曾经充数将相,现已六十有余,老了进牢,苟求活命,不也太庸俗了吗?”说完从容饮鸩自杀。
忠臣|自杀|奸臣|透漏|霍光|逮捕令|萧望之---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汉元帝听到消息大为震惊,流泪说:“我本怀疑他不肯进牢狱,现在果然害死了我的贤师!”汉元帝又诏令加恩,令其长子萧伋作关内侯。
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萧望之倒是一死百了,但国家从此却被宦官祸害,逐步沦落下去。作为国家重臣,生命不仅是自己的,更应该是国家的,自己受些委屈,但最终能利于国家这才是最重要的。
忍辱负重,是政治家的基本素养,萧望之似乎还差着一点!
- 他带日本人炸了抗联70个秘密营地,母亲至死不认他,最终被枪毙!
- 皇后至死不知,剪秋是纯元的人,给她水果放麝香,还害死了孟静娴
- 红楼梦王熙凤处处比李纨强,只有一点至死没超越
- 这种荔枝别吃,尤其小孩子,有可能导致低血糖甚至死亡
- 在大渡河边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周总理从此全力支持毛主席,至死不
- 不想让爱情失败,女人有一个地方至死都不能让男人看到
- 父子为何至死不肯放了张学良 蒋经国临终前说出了理由!
- 诸葛亮死后为何司马懿至死不伐蜀,是胆怯还是其他?原因惊醒世人
- 还珠格格:小燕子至死不知,知画早产时为何第一个喊的是令妃?
- 隋末仅剩一忠臣战将,为报炀帝不杀之恩,打遍黄河两岸,身死国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