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鱼后头晕、恶心、心跳加速?小心“组胺中毒”
味道鲜美的鱼类让很多人垂涎三尺、赞不绝口,但在食物中毒的诸多案例中,因食用鱼类而导致中毒的案例屡见报端,其中,“组胺中毒”者更是为数不少。那么,什么鱼类会引发组胺中毒?如何才能避免组胺中毒呢?
深圳新闻网介绍,海产鱼类中的青皮红肉鱼,如鲐鱼、金枪鱼、鲣鱼、秋刀鱼、鲭鱼、沙丁鱼体内组氨酸含量较高,当这类鱼贮存不当,导致鱼不新鲜时,细菌会把组氨酸转化成组胺,当组胺积蓄到一定量时,便有可能使食用者中毒。据《北京日报》报道,组胺可造成毛细血管膨胀、血浆排泄、水肿、腺体分泌亢进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进而引发红斑、丘疹、水疱等病症。
广东省深圳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科医师刘建平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介绍,如果发生组胺中毒,患者在吃鱼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会出现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热感,全身不适,眼结膜充血等,并伴有头痛、头晕、恶心、腹痛、腹泻、心跳过速、胸闷、血压下降等,有时还会引发荨麻疹、出现咽喉烧灼感,个别患者还可能出现哮喘。因此,如果吃鱼后出现上述表现,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并向临床医生提供详细的进食情况,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那么,如何避免组胺中毒呢?深圳新闻网提出了以下建议:
1、尽量避免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的鱼类食品。
2、鱼类食品必须在冷冻条件下贮藏和运输,冰鲜鱼类应贮存在4℃或4℃以下,冷藏鱼类则贮存在-18℃或-18℃以下。
3、对于易产生组胺的青皮红肉鱼类,在烹调、食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烹调前应彻底刷洗鱼体,去除鱼头、内脏和血块。
(2)然后将鱼切成两半,并将其在冷水中浸泡几个小时。
(3)在烹调时加入少许醋,可使鱼中组胺含量下降65%以上。
(4)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正在服用降压药、抗抑郁药等药物的人群应尽量避免食用此类鱼。
来源:科普中国
- 结婚当天,农村哑巴婆婆端给我一碗饺子,吃完我立马取消婚礼
- 网红主播一口气吃掉500根串串,吃完还说没感觉,网友心疼主播
- 吃完 62 只粽子,这份买粽指南让你有个美好的端午
- 小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让小区的业主们整天头晕目眩
- 同时生娃,婆婆一人给个馒头,妯娌气的大骂,我忍着吃完惊喜来了
- 看见肉就恶心、吃得少、心窝部疼,丈夫坚决去医院,救回一命!
- 名存实亡的婚姻:我碰她就觉得恶心
- 婚礼当天,哑巴嫂子从农村赶来,端给我一碗饺子,我吃完取消婚礼
- 古代最恶心的“酷刑”,商王利用此种动物残害妇女,以此为乐!
- 夫妻之间的6件“恶心事”,做过2条以上的,绝对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