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贷记录导致银行拒贷”传闻不实, “大牌”还行、“杂

“互联网信贷记录导致银行拒贷”传闻不实, “大牌”还行、“杂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部分地区银行出台新规,在半年内使用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如京东白条、蚂蚁借呗、微粒贷等超过两次则拒贷。有媒体将其误读为银行“嫌弃”互联网信贷产品。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

,银行不会拒绝使用过借呗、微粒贷等产品的借款人在该行借贷,但会拒绝掉互联网借贷“杂牌军”,也就是一些小的互联网金融公司

互联网信贷征信上报进程不一

随着个人征信市场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多个互联网信贷产品先后接入央行征信,但实际上不同信贷产品依赖的服务主体并不相同,接入央行征信的进展不一。

根据央行征信中心数据,已接入了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放贷机构。

但小贷公司接入央行征信进展不同,部分互联网信贷产品通过商业保理放贷,也未纳入央行征信,而几乎所有的P2P网贷均未纳入央行征信。

微众银行

回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时称,微粒贷是个人消费信用循环贷款产品,作为银行贷款,需查询央行征信报告,以确认是否满足“借款人信用状况良好,无重大不良信用记录”的监管要求。只要按期还款,没有逾期,征信报告中微粒贷记录就不会成为“负面信息”。

京东金融回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时表示,京东白条目前只是启动上征信阶段,后续具体上报主要是遵循监管意见。京东金融于今年3月末称,其金条、白条、京农贷业务已启动征信接入工作,京东白条每月按账单更新负债情况。

蚂蚁金服

旗下借呗、花呗等均通过互联网小贷牌照放贷。花呗去年6月就曾表示,其服务主体没有查询/上报央行征信。苏宁消费金融此前则表示,小额信贷产品“任性付”已上报央行征信信息。

实际上,互联网消费信贷一般为信用贷款,但由于放贷资质不同,上报格式不一,导致征信报告内容混杂。

苏宁消费金融表示,由于人民银行对于消费金融和信用卡的类别划分不同,上报征信的报文格式规范也要求不同,任性付目前被要求以个人消费贷款的形式逐笔上报。目前,公司正在与监管部门积极沟通,争取早日获批采取类似信用卡的合并上报模式。

银行不会简单“拒贷”

近期有消息称,部分地区银行对半年内使用互联网借贷产品超过两次的借款人拒贷。

这事我们讨论过,可能是银行没额度,也有可能是部分银行风控过严。

”一位城商行人士表示。通常银行不会拒绝使用过借呗、微粒贷等产品的借款人,但可能会拒绝使用过一些小型互金公司借贷产品的借款人。

一位股份行信用卡人士表示,银行的逻辑思维是,

本能地排斥使用非银行系消费金融产品的借款人,因为银行认为“要借钱、找银行”,银行才是信贷业务的源头,一个连银行都不愿借钱的人,或者说一个热衷在非银行平台借钱的人,其信用资质很可能不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获悉,银行在日常审批中,不会简单的拒贷,而是采用总负债、现金流、违约等综合情况判断客户资质。

一位股份行零售信贷负责人表示,这种情况有可能拒贷,会统筹考虑借款人的债务情况。另一城商行零售信贷部人士则表示:“我们主要看是否逾期欠息。”

针对使用互联网小贷的人士,有股份行零售负责人表示,客户的总负债比较重要,如果是小额有场景的贷款就影响不大。另外,通过借款纪录判断客户是否属于资金饥渴型,加之征信记录,综合判断是否放贷。实际上,该行的信用贷款对标产品就是互联网小贷。

“一般银行都不会采用一刀切的政策。除非这个银行的综合规模就不大,可以随便挑选客户,才会设置这些门槛。”有股份行人士表示。

上述股份行人士还表示:“有互联网信贷产品记录不是问题,问题是这些记录的背后是否反映了一些不好的信息,比如不好的还款习惯,有过逾期等。特别是有较大额P2P或小贷公司的贷款,大额通常不是一般的消费需求,而利率又这么高,用这些贷款做什么值得考量。”

微众银行称,央行征信报告中的“负面信息”仅指“未按合同约定还款的信息”,因此“贷款审批”或“信用卡审批”的查询记录均不会成为信用记录“负面信息”。但可能有个别银行从业人员对特定时间段内的“贷款审批”或“信用卡审批”频数有特别考虑。需要强调的是,“贷款逾期,拖欠不还才是影响申贷的主因”。

征信圈

?

征信 | 金融 |  科技  |  大数据  |  互联网

  |  监管



征信里最懂金融,金融里最会科技,科技里最理解征信

个人微信:credit_in



“互联网信贷记录导致银行拒贷”传闻不实, “大牌”还行、“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