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共体育场馆补贴的每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近日,中央财政下达2018年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9.3亿元。虽然补助资金数额与去年持平,但这一从2014年开始实施的政策在今年实际上有了重要变革。补贴方式从以往主要看“座位”数量,向主要考量群众日常健身和参加体育赛事活动的“绩效”上转变。这一变化将让这笔补助资金更能“用在刀刃上”。

一个月前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关于做好2018年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中,很多人已经注意到从“看座位”到“看活动”的转变,这也被视为公共体育场馆补助的一大进步。一直以来,公共体育场馆尤其是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的“公共”属性和“体育”属性如何发挥堪称世界难题。虽然2014年以来中央财政每年都会补贴资金,但由于补贴发放的方式较为粗放,守着场馆等补贴的现象并不鲜见。场馆的“公共”属性和“体育”属性在不少地方都难以得到充分展现。全新的补贴方式,将进一步让这些公共体育场馆的“公共”和“体育”属性活起来,可以说切中了当前公共体育场馆尤其是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中的关键问题,真正让老百姓更多地享受到这些资源。

让每一分补贴用在刀刃上,还体现在这份补贴的分配表上。从公布的分配表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获得的补贴显然要高于经济发达地区。以广东和广西为例,广东89个场馆补贴和奖励资金共2667万元,广西80个场馆的补贴数字为9018万元。同样,江苏、山东、浙江、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获得的补贴都不多。显然,这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体育场馆在运营上压力相对较小,一些场馆甚至已经可以在保障全民健身的基础上实现自负盈亏;而欠发达地区因为种种原因,场馆的生存压力目前来看仍是巨大的。因此,这样的补贴表,多少有点“精准补贴”的意思。

但要注意的是,补贴本身不是目的,因为有补贴所以等补贴的思想更是万万要不得。在全民健身领域,公共体育场馆应该也必须承担起其“公共体育”的职责。只要“公共”和“体育”属性发挥得好,那么补贴的每一分钱都是值得的,都是在为全民健身、为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当然,不断加强自我造血能力,在未来更好地找到“生存”和“公共体育”的平衡点,同样是摆在场馆和体育部门面前的一张考卷。如果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那么这些补贴还可以让中国的全民健身事业再上一层楼。

让公共体育场馆补贴的每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长按关注-

让公共体育场馆补贴的每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由体育健身365小编康康整理

让公共体育场馆补贴的每分钱都“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