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0件文物“5.12”后来三星堆“疗伤”



2840件文物“5.12”后来三星堆“疗伤”

文物修复人员正在修复受损文物

 

  10年前,“5.12”汶川大地震,不少博物馆受损,一些文物倾覆倒塌、受损严重。绵阳博物馆6091件馆藏文物,绵竹市文管所1000余件文物被紧急押运到广汉,“寄宿”于三星堆博物馆。10年间,陆续有21个单位共计2840件文物被送到三星堆博物馆修复。包括“錞于之王”虎钮錞于、银塔、铜镜、金龟等。X光探伤、3D打印、扫描电镜等现代技术与传统修复工艺相结合,文物修复师的巧手匠心让它们“复活”,“2840件文物已经全部交付。”近日,成都商报记者从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处获悉,这些文物已经恢复受损前的模样。

  “錞于之王”,

  修复耗时约三个月

 

  震后十年间,三星堆博物馆开展文物修复业务,开展、完成了21个省内可移动文物修复工作项目。在承接的项目中,共完成修复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等2840件。

 

  2009年10月5日16时许,什邡市师古镇红豆村八组,一户农户家正在进行灾后建房,“咚”的一声闷响后,小型挖掘机机械手挖到了硬物,村民刨开泥土发现一个錞于,其顶部有个虎形钮。文物出土现场破坏严重,已无法确定文物出土的具体位置和地层关系,工作人员对周围进行清理,亦未发现其他包含物,初步判定为窖藏物。这件残损度较高的錞于,被送到三星堆博物馆修复。

 

  “10多个人花了差不多3个月,修复完成。”文物修复师郭汉中介绍,最终,呈现在游客面前的虎钮錞于,基本达到了完美。

 

  2010年,虎钮錞于作为灾后文化遗产修复的重要成果,在四川省博物院中心位置展出,受到文物界及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和广泛关注。

 

  “錞于作为指挥军队进退的军乐器,其作用和地位在古代军事活动中举足轻重。”什邡市文管所所长杨剑介绍,錞于在全国千万件文物中仅存100件左右,其中虎钮錞于有60件左右,稀少珍贵。如今什邡馆藏这件高85厘米的虎钮錞于属战国晚期遗物,是目前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錞于,堪称“錞于之王”,“它是什邡博物馆镇馆之宝。”

 

  许多收藏爱好者参观后,总忍不住问“这个宝贝究竟值多少钱”,杨剑常回答:“用它至少可以再建一个什邡博物馆”。

 

  两包残片,

  修复大师拼出4件文物

 

  2013年,德阳市旌阳区文管所送了60件文物到三星堆修复。包括金属器28件,陶瓷器32件,28件金属器中,包括铜釜、铜鍪、铜梳形器、铜斤等战国时期文物。

 

  旌阳区文管所所长邓丽介绍,当时旌阳区孝泉镇一位村民家正在挖沼气池,施工过程中发现一些青铜器,有壶、戈等。发现是文物后,当地村民主动向文化部门报告。旌阳区文管所工作人员赶到现场,进行抢救性发掘。邓丽回忆,现场大部分文物都有不同程度损坏,文管所工作人员在泥土中收集散落的残片。拿着这堆碎片,他们找到了郭汉中。

 

  邓丽坦言,这两大包他们都不清楚是什么物件的残片被送到三星堆时,他们没抱太大希望。

 

  郭汉中和其他修复人员给这些残片一一拍照、编号记录,开始“拼图”。最终,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先进的设备,郭汉中等人2个月内把两包残片分拣开来,拼接出4件文物。一包残片修复后为一件铜鼎,另一包拼接出两个器盖、一把青铜刀。

 

  一年后,这批文物修复完毕,交付给旌阳区文管所。“看到修复后的文物,非常惊喜,尤其那两包碎片,简直是意外的惊喜。”邓丽介绍。

 

  地震发生后,

  三星堆成文物“新家”

 

  汶川地震发生后,三星堆向灾区文博单位表达了代管文物的愿望,绵阳市和绵竹市博物馆得知此消息后,报省文物局批准,先后分别向三星堆博物馆运来总计7000多件文物。据悉,在紧急状况下,代管如此多避险转移而来的文物,开国内先河。

 

  地震后,绵阳博物馆被鉴定为危房,停止使用。当年5月26日,唐家山堰塞湖水位不断上升,2万多件在地震中幸存下来的文物都将面临灾害。“地震发生后,报省文物局批准,先后分别向三星堆博物馆运来总计7000多件文物。”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介绍。

 

  一位工作人员说,“文物由委托存放单位编号、贴上封条,除委托存放单位以外,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文物,非常保密。”据介绍,当时绵阳市和绵竹市的文物存放在与三星堆文物展馆一墙之隔的库房内,有中央空调,有通风孔,有恒温恒湿设备。

 

  “大批文物紧急存放三星堆,开国内先河。”时任广汉市文物局局长、三星堆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张跃辉介绍。成都商报记者 王明平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