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丨闽西乡村炊烟成往事

荐读丨闽西乡村炊烟成往事

小时候,金花问爷爷:“早晨一起床,第一眼就看到村子里,家家户户的烟囱总是冒着浓浓的青烟,挡住了初升太阳的光芒。什么时候能让这烟囱不冒黑烟,我也能观赏到色彩斑斓的天空呢?”



爷爷抚摸着小金花的头说:“孩子,这烟囱啊!我爷爷的爷爷那时候就有了,你奶奶、你妈妈烧水煮饭都离不开它呀!”



爷爷接着说:“这炊烟还有报时功能呢!清晨,当屋顶烟囱冒烟的时候,你就该起床穿衣梳妆。晌午,当烟囱冒烟了,你和小伙伴们就该早点回家吃午饭啦!傍晚,烟囱冒烟时,你该回家吃饭洗澡睡觉了!”



在金花的记忆里,炊烟总是随着日出日落,冉冉地升向天空,飘向天际。每当清晨炊烟升起,村子里的大人们扛着“三斤半”,向广袤的田野出发。黄昏时,袅袅炊烟又呼唤着劳作的人们踏上回家的路。



十八年弹指一挥间。屋顶的袅袅炊烟,见证着金花从一个不懂事的小丫头,变成了一位美丽动人的大姑娘。金花在镇上读完高中后,爷爷奶奶和父亲母亲想到了一块,都不愿让她离开家人和乡村去报考大学。乡土情缘流入了金花一家人的血液,融入了灵魂,城里的生活虽多彩多姿,但怎及故乡广阔田野、绿水青山的守望,以及农家小院的幸福与温馨。



没上大学,成为金花终生的遗憾。这年,她不顾全家人的反对,与村里青年银锁一起走出大山,远赴深圳一家大型餐饮企业务工。她从一名洗碗工干起,不出三年,成为一名大堂经理,管理着数百号员工,为企业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金花从一名打工妹,凭着自己的勤思善学、努力打拼,成为一线城市里的白领。但时间一长,金花脑海里,不时浮现出大城市里的喧嚣、紧张与烦扰,一股思乡情愫、返乡创业的念头,涌上了她的心头。



在异地城市的打拼中,金花和银锁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俩人凭着在深圳打拼时赚到的第一桶金,毅然回到久别的乡村,办起了一家农家乐——“客家擂茶馆”,接待南来北往的城里人。



不到三年, “客家擂茶馆”火了。金花制作的金花擂茶系列小吃,登上了电视荧屏,并被评为“中国名小吃”。金花为客人呈上的“湿子花生、开胃梅菜、小河鱼干、黄椒豆腐皮”等客家系列小碟,配上浓郁飘香的客家擂茶,总能让这座农家小院散发出诱人的鲜香。



金花家的村子,是一个著名的古村落,还是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1.2亿客家人的祖居地,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客家后裔寻根问祖、祭拜祖先,这也为村子带来了无限商机。



古村落的人们,祖祖辈辈都沿袭着“民以食为天、食以火为先、火靠柴来烧”的传统生活方式。金花七八岁后,就和爷爷一起上山砍柴,附近山头砍光了,就到远处去砍,有时砍一担柴火,还要带上午饭,清晨出发天黑回家。后来,山坡上新长出来的茅草,还不到成人的小腿高,就被人们割去当柴火烧了。



村子周边延绵数十里一座又一座青山,经不住家家户户上山砍伐,逐渐变成了一座座光山秃岭。山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每逢春夏大雨,村道就泥泞不堪,山头不时泥石滑落,阻碍交通也毁了庄稼。闽江源头村旁的小河道,山洪夹带着滚滚泥沙,直奔闽江流入东海。



这一年,闽西的水土流失问题引起国家高度重视,政府派出了专家实地调研,并决定在闽西两镇43个村开展一场史无前例的“厨房革命”。人们告别了用柴火烧水煮饭的历史,全部使用电磁炉、电饭煲、随手泡等厨房家电。政府还给广大农户们按月发放燃料补贴,出现了“村姑烧饭,政府出钱”的新景象,村里人过上了电气化的新生活,古老的村落从此不见了炊烟。



而且,伴随着自上而下的植树造林和“全封山八不准禁令”,水保林、电力林、防火林、经济林、生态林等延绵数十里,乡民们不再上山砍树、劈柴、割草,村前村后的山头上,重现了葱葱绿意。



而在金花的“客家擂茶馆”,从前靠柴火烧水、煮饭、炒菜,一天要烧掉10担柴,一年就要烧光一座小小的山头。如今,用上了清洁能源,厨房全部换上了现代化家电,每月还可享受政府按月发放的燃料补贴。这些年,金花先后接待了前来客家祖地采风的电视台编导和记者们,还接待了来村里拍摄电影的编导和演员,大家对客家擂茶赞不绝口。



忙里偷闲时,金花和银锁又来到了村后的小山头,像小时候那样,久久地看着那灯光耀眼的村落,不见村落顶上一丝炊烟,那是一种熟悉的乡愁。他们回想着儿时,百十户人家院落的烟囱,冒出袅袅炊烟飘向天际。



(作者供职于宁化县供电公司)

荐读丨闽西乡村炊烟成往事


有稿费!星辰副刊约稿,快发来吧→  →  投稿邮箱:nengyuanren@126.com

 出品 | 中国能源报(ID:cnenergy)

 



星辰

投稿邮箱丨

nengyuanren@126.com

 责编丨闫志强 

荐读丨闽西乡村炊烟成往事